简介
海鲎(音hòu,后)的长相既像虾又像蟹,人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海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海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海鲎有“活化石”之称。
每当春夏季海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海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海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海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海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在海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海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海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故其血液呈和谐的宝蓝色。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海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更妙的是它的血液中由于含有特殊的凝血酶原,能够在遇到细菌毒素时迅速凝固而产生白色沉淀。正因为它有个特点,利用鲎血清可以把癌症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分离出来。同时使鲎成了制作现代医药超灵敏度诊断试剂的原料。所以其药用价值大大超过了食用价值。
此外,海鲎的肉、卵均可食用。
远古的遗民——海鲎
海鲎,属节肢动物,肢口纲。在3亿中前的泥盆纪末期,海鲎就问世了,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海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胶动物,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中国海鲎、美洲海鲎、马来海鲎和圆尾海鲎。
海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3部分。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如,是海鲎的防卫武器。海鲎的嘴巴长在头胸甲的中间,嘴边有一对钳子似的小腿,帮助摄取食物,嘴的周围长有10条腿。雌海鲎的4条前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海鲎却是4把钩子。原来雄海鲎总是把钩子搭在雌海鲎的背上,让雌海鲎背着它四处旅行。海鲎的胸腹甲交接部长着一片片像桨一样的腹肢,用来游泳,同时,也是它的呼吸系统。海鲎一旦被逼离开海水,要经过好几天才死,比蟹类有更强的生命力。丑陋而懒惰的海鲎,对“爱情”却很专一,雌雄海鲎一旦结为“夫妇”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海鲎背驮着比它瘦小的雄海鲎,蹒珊爬行,它们成对地在潮间带浅滩上筑巢做窝。雌海鲎从两个生殖孔中同时排出数以万计的绿豆大小的卵,这时,雄海鲎也开始排精,使海鲎卵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沙地借助太阳能,日渐发育成熟,四五十天后,小海鲎便破卵而出,然后像螃蟹那样,随身体的发育一次次把旧皮脱去。这是一个艰难的生长过程,要经过好几个寒暑,一只拇指大小的幼海鲎才能长为一只成年海鲎。
19只海鲎集体自杀东方网7月12日消息:7月11日上午9时许,海口市民周先生和往常一样,准备到海口美丽沙海滨去钓鱼。当他行至美丽沙海滨靠近一片防风林时,眼前的一幕,令他惊呆了,十几只他叫不出名的“甲壳大鱼”,呈一字形,全都倒毙在滩头浅水处。
接到报料后,记者迅速赶到美丽沙海滨,在接近新港入海口处的海滩上,记者果然见到这些身披硬壳的动物,大的有脸盆大,小的也有大瓷盘大小,大多已死亡,少部分四肢还在乱动,总数有19只(如图)。
记者将所拍到的甲壳动物照片,拿给海大生物系老师们看,一位老师看过照片说:这种动物叫鲎(读“候”音),系海洋里一种节肢动物,甲壳类,头胸部的甲壳像马蹄形,腹部的甲壳像六角形,尾巴像剑。
关于这么多鲎集体陈尸沙滩,老师们分析说,可能这些海鲎所生活的海域,发生台风或热带风暴,海潮将他们裹袭到浅海区,一时迷离方向感,最终集体陈尸海滨。第二可能,是它们所生活的区域海水遭到严重污染,逼迫海鲎迁徒,游到浅海区被海浪推上滩头因缺水窒息而死。据了解,这种海洋动物还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买卖。1
海南三亚湾大量死海鲎事件2011年4月16日下午17时许2,在海南三亚湾沙滩上,人们发现大量海鲎死亡后漂流上岸。三亚市海洋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分析,海鲎死亡漂流上岸,有二可能:一是海洋气候影响,造成海鲎漂流上岸死亡;二是有人非法捕捞、收购海鲎,造成海鲎在运输过程中死亡,最后丢到海中,漂流上岸。网友猜测这些海鲎为受日本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致死。目前三亚海洋部门还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