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桩的加固机理
石灰桩的加固机理可从桩间土、桩身和复合地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桩间土1、成孔挤密作用
如果石灰桩施工是采用振动沉管法成孔,则会对桩间土产生挤密作用,其挤密效果与石灰桩的置换率、土质情况、上覆土压力及地下水状况等有关。但对灵敏度高的饱和软黏土,成桩过程会破坏土的结构,这样不仅不会挤密桩间土,还会降低土的强度。另外,对饱和软黏土,成桩后地面会隆起,更使挤密效果减弱。若用人工成孔或钻孔施工方法成孔,就不存在挤密作用。
2、吸水、升温和膨胀作用
由于水化反应过程要吸收较多的水,并产生升温汽化现象,使地基中含水量下降,孔隙比减小,桩间土抗剪强度得到提高,提高的幅度与置换率有关。若采用10%的置换率,当石灰吸收的水全部是土孔隙中的水时,则土的平均失水量约为8%~9%,若石灰桩间距为3倍的桩径,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时,置换率为9%,实测土的失水率为5%。地基土降低5%~9%的含水量,只能使土的承载力提高15%~20%,因此,吸水升温而提高的承载力的一般幅值为15%~20%。生石灰水化时,对桩间土产生较大的挤压力,使桩间土密实度提高,这将有助于提高地基的强度。
3、胶凝及离子交换作用
黏土颗粒表面带负电,从而由吸附作用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的存在使土具有可塑性,扩散双电层越厚,土的抗剪强度越小,生石灰水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价钙离子(Ca2+)与扩散双电层中的一价离子Na+、K+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交换的结果使扩散双电层变薄,黏土颗粒间的结合力增强形成团粒结构,从而使土的塑性减小,抗剪强度提高。黏土中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与水化过程中产生的Ca(O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水化产物,与黏土颗粒黏结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增强了颗粒间的联结作用,改善了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由于上述作用,往往在生石灰桩周围形成一圈2~10cm厚的硬壳层。
桩身对于单一的以生石灰作为原料的石灰桩,生石灰水化后,石灰桩的直径可胀到原来所填的生石灰块屑体积的一倍。生石灰吸水膨胀后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孔隙,当把胀发后显得相当硬的石灰团用手揉捏时,水分就会被挤出来,石灰块会变成稠糊状,这一现象说明不能过分依赖石灰桩桩体本身的强度。石灰桩的作用是使土挤实加固,而不是桩起承重作用。因此,对形成石灰桩的要求,是应能把四周软土中的水吸干,但要防止自身软化。防止桩心软化可参照以下条件:①提高石灰含量或缩小桩距;②用砂填充石灰桩的孔隙;③石灰桩掺粉煤灰措施。
复合地基石灰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由三部分构成:①桩身强度;②桩间土;③桩周形成的硬壳层。由于硬壳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设计时一般不作考虑而作为安全贮备。根据国内外实测数据,石灰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一般为2.5~5.0。要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可从两方面着手,即提高桩身强度与增加桩间土的加固效果。但应注意:①桩间土的承载力应协调。既要保证桩身有较大的强度,又没必要过大增大桩身强度。②桩身吸水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桩间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但吸水量过多又使桩身强度降低,为使两者兼备,有时必须采用较大的置换率。因此在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时要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桩间土强度、桩身强度和造价之间的最优关系。
石灰桩的设计计算石灰桩设计的主要参数1、材料。
石灰桩的材料以生石灰为主,生石灰选用现烧的(新鲜)并需过筛,粒径一般为50mm左右,含粉量不得超过总重量的20%,CaO含量不得低于70%,其中夹石不大于5%。
生石灰中掺入适量粉煤灰或火山灰等含硅材料时,粉煤灰或火山灰与生石灰的重量配合比一般为3:7。粉煤灰应采用干灰,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