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是鸟脚类恐龙中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青岛龙属(Tsintaosaurus)的一个种,植食性。棘鼻青岛龙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由于它是在青岛附近的菜阳市金刚口村西沟发现的,头上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以此得名1。
动物简介棘鼻青岛龙则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由于它是在青岛附近的莱阳市金岗口村西沟发现的,头上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得名。棘鼻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白垩纪晚期。它的身长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隆起,在荐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后面成沟状,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计它活着时体重为6-7吨左右,但脑子很小,仅有200~300克重,活体重约7吨,它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卫武器,只适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外形特征棘鼻青岛龙外貌与“标准”鸭嘴龙似无多大区别,只是头顶上多了一只细长的角,样子就像独角兽一样。有人说这只角应向前倾斜,也有人说应向后倾斜,还有人说根本就不存在这只角。至于对这只角的作用,更是众说纷纭,它既不像武器,也不像其他冠顶鸭嘴龙那样能扩大它自己的叫声。那么,就是一种装饰品。
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是鸟脚类恐龙中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青岛龙属(Tsintaosaurus)的一个种,植食性,体长约7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棘鼻青岛龙的化石标本非常完整,发现于中国的山东省莱阳。
棘鼻青岛龙这具举世闻名的鸭嘴龙是根据了几近完整的骨架,总长约6.6米,而命名的。它最特征处在于头颅前方有一个长而中空的管棘垂直矗立。这个长棘除了一些推断的功能(如,中央神经系统冷却功能)而外,可能是用来抵抗侵略的装备。然而Taquet曾经指出这个管棘或许是一个移位了的(或者复原过程错误摆置的)鼻骨,被误放在头骨的前方垂直立起的位置。若果真如此,那么青岛龙可能就属于一只扁平头颅的鸭嘴龙类了。
命名来源对于杨钟健以“青岛龙”命名在莱阳发现的恐龙的原因,杨钟健的弟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教授,解释说:“当时杨教授发掘大本营就在青岛,在三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杨教授经常奔波在青岛与莱阳之间,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则是放在青岛做的,展览也放在了青岛”,而且当时山东大学所在地也在青岛,杨钟健念周明镇博士等人首发之功,诸多因素使杨钟健将“莱阳龙”命名为“青岛龙”。
1950年春季,周明镇博士指导山东大学地矿系学生在莱阳吕格庄金岗口村将军顶与金岗口进行野外地质训练时,意外发掘到骨骼与蛋化石。1951年,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与地质学者到莱阳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终于发掘出中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他将其命名为“青岛龙”(“青岛龙”头上有荆鼻,所以又称为“青岛荆鼻龙”)。195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莱阳金刚口村西沟又发现一条完整的“青岛龙”骨架。
生活习性棘鼻青岛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们主要以树叶、果实和种子为食。棘鼻青岛龙主要以四足行走,但在遭遇猎食者袭击的时候,棘鼻青岛龙会依靠粗壮的后足快速奔跑。除此之外,棘鼻青岛龙也会以集群生活的方式来抵御猎食者的攻击2。
藏品信息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