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八点灰灯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八点灰灯蛾昆虫名,属鳞翅目,灯蛾科。分布在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台湾、内蒙古、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主要危害菜心、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和柑桔、桑叶、茶叶、稻叶等。腹部背面为黄色,有黑点。前翅没有灰褐色,中室上角和下角各有二个黑点;后翅深灰褐色,其后缘颜色较深。以幼虫越冬,第一代成虫于第二年 2月即羽化,3月上旬产卵,第二代于5月中旬羽化,每代约需经过70日。

简介八点灰灯蛾 Creatonotus transiens( Walker),又名八点污灯蛾。分布于我国的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山西、陕西、台湾、内蒙古、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寄主及为害特征:寄主主要有果、柑橘、桑、菜心、白菜、甘蓝和茶树等。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群集取食,残留表皮和叶脉,呈白纱状,易于识别,高龄幼虫分散为害,叶片呈缺刻或孔洞,严重的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叶脉1。

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第1代、第2代较整齐,第3代以后世代重叠。以幼虫及部分蛹在石块缝内或落叶、杂草丛基部越冬,2月底至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第1代在4月至6月下旬,第2代在6月上旬至7月,第3代在7月中旬至下旬,第4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5代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部分幼虫翌年3~4月中旬化蛹,部分幼虫10月上旬至11中旬化蛹。全年以第2代、第4代为害较重。成虫多在11~14时和20~23时羽化。昼伏杂草丛中或寄主叶背,夜出活动;趋光性强,交尾多在20~21时进行,卵产在叶背,成块,每雌一生可产卵1~5次,一般500~700粒。幼虫在4~7时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后分散,有假死性,昼伏夜出,老熟后在石块、土块或枯枝落叶下做茧化蛹2。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19~20毫米,翅展44~46毫米,体呈灰白色,触角丝状,黑色;前翅中室上、下角各有一黑斑;后翅灰白色,后缘下角有黑斑2~3个;腹背橘黄色,腹面灰白色,腹部第2~8节背中央各节、腹侧各节均有1个黑斑,腹面各节有3个黑斑;腹部肥大腹端有灰白毛。雄虫体长18~19毫米,翅展44~45毫米,体和后翅灰褐色,后翅后缘褐色,腹端稍尖。

卵:半球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至黑色。

幼虫:初孵幼虫为灰白色,取食后变为淡褐色,背线淡绿色,头及第1腹节棕褐色。老熟幼虫黑褐色,散生黄白色斑点,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线棕黄色。前胸端黑毛瘤变成近三角形,气门灰白色。各节大小毛瘤10个左右,毛瘤棕黄色。

蛹:长19毫米,纺锤形,红褐色,腹末有12根臀刺。

茧:长15~30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薄2。

发生规律1年生2~3代,以幼虫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5月中旬成虫羽化,每代历期70天左右,卵期约8~13天,幼虫期16~25天,蛹期7~16天。广东5月幼虫开始为害,10~11月进入高峰期,成虫夜间活动,把卵产在叶背或叶脉附近,卵数粒或数十粒在一起,每雌可产卵140粒,幼虫孵化后在叶背取食,末龄幼虫多在地面爬行并吐丝粘叶结薄茧化蛹,也有的不吐丝在枯枝落叶下化蛹。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耕翻土地,可消灭一部分在表土或枯叶残株内的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2)抓住成虫盛发期和幼虫2龄前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600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0%绿·马乳油2000倍液效果都较好。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