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疣吻沙蚕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Ⅰ、Ⅱ区小突起不显,Ⅲ、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Ⅴ、Ⅵ区有4个大突起。深绿色,两旁有小突起1~2个,Ⅶ、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体节两旁均有疣足,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繁殖生态学性成熟疣吻沙蚕为雌雄异体,无明显的生殖系统,生殖细胞的来源尚不明确,生殖细胞在体腔中发育成熟,在异性沙蚕性信息素的诱导下,成熟精卵经体末端的临时裂口排出体外,在海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和多数海洋多毛类沙蚕动物一样,疣吻沙蚕在性成熟的过程中,存在着由无性个体或非生殖个体向浮游的有性个体或生殖个体转变的现象,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称为生殖态或称异沙蚕体。变态后雄性异沙蚕体游泳区疣足背须上有乳突,尾部呈暗红色,中间有一条纵向乳白色带,在显微镜下观察,肛门周围有菊花状乳突。雌体背须光滑、无乳突,尾部呈青绿色。2

繁殖季节民间认为,疣吻沙蚕只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层里,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性成熟而破土而出,故名禾虫。疣吻沙蚕一年之中有两个繁殖季节,分别是农历四、五月和农历九、十月的大潮期。4 月~5月的被称为早造虫,也叫“荔枝虫”,是因为此时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这时的禾虫体瘦且色青量少,则说明性细胞量较少;而农历九、十月的则称为晚造虫或正造虫,也被称为“金花虫”,此季节的禾虫是一年之中的上品,虫子体态丰腴肥嫩,含浆饱满,则说明性细胞量大,一般每尾体重3 克左右的雌性异沙蚕体怀卵量为20 万粒~30 万粒。所以一年之中繁殖的高峰季节为农历九至十月。2

繁殖行为学群浮多数海洋多毛类沙蚕科动物采取的最优生殖策略是在一定时期同步地离开栖息地由底栖浮游于水面排放精卵,此生殖习性称为“群浮”。疣吻沙蚕的群浮也具有同步性(同种、同地、同时)的特征,同步性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潮汐、盐度、月相、日照等的影响。雌雄配子同步成熟、异沙蚕体同步群浮、雌雄配子同步释放对沙蚕科动物的种群繁衍有着积极意义,也是人工繁殖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下,疣吻沙蚕在繁殖季节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即每月两次的群浮高峰,只在新月和满月附近几天内出现群浮。2

婚舞和多数海洋多毛类沙蚕科动物一样,疣吻沙蚕在群浮时,雌雄个体常相伴做旋转运动或雄性围绕雌性打转,在旋转过程中排放精卵,此为“婚舞”。当雌雄异沙蚕体相遇时,雄蚕表现得较为活跃,不停地围绕着雌体游动,经过大约1 小时的性诱惑,雌蚕则活跃起来,游动速度逐渐加快,一边快速游动,一边从体末端的临时裂口排放出青绿色的卵,产卵时间约持续10 分钟~20 分钟。雌蚕产完卵后静卧底部,而雄蚕则在漂浮的卵间快速游动,约30分钟后精子排放完毕,雄蚕沉入水底,精子可在水中存活约30 分钟,精卵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若将雌雄异沙蚕体分开暂养,再将雌雄配对放在同一水体,那么产卵排精行为可短时间内发生。雌雄异沙蚕体在没有异性的刺激下,一般不表现出婚舞的行为,也不能诱发产卵和排精。2

繁殖生理学繁殖内分泌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疣吻沙蚕繁殖内分泌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仅有针对同类的其它沙蚕动物繁殖内分泌的一些零星的报道。BERTOUT 和DHAINAUT(1971)研究发现,在消除杂色刺沙蚕脑活动产物后5d~10d 卵母细胞迅速生长;GOLDING(1983)对杂色刺沙蚕的研究表明,在配子发育前和发育中,大脑的内分泌活动水平较强,在性成熟阶段,内分泌活动水平减弱,同时形成均一的配子并完成最后的成熟;GOLDING(1985)还发现,沙蚕早期分泌的激素对性成熟有抑制作用,但是可以维持体节再生和促进生长,而在后期发育生长过程中,这种内分泌活动下降,便完成配子的发育。这些研究还表明,这是一种单一的激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方式进行调控。疣吻沙蚕相应的繁殖内分泌活动是否类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

性信息素性信息素存在于性成熟的异沙蚕体体腔液中,在繁殖过程中,其性别辨认、同步群浮、配子释放等繁殖行为是由一组性信息素来调控的。HARDEGE(1992)研究发现,在褐片阔沙蚕、琥珀刺沙蚕和多齿围沙蚕的体腔液中都有5- 甲基-3- 庚酮,并起着性信息素作用,其作用是使性成熟的沙蚕在婚舞时增加游动速度和诱导围绕异性个体做旋转运动。但朱明远(1995)在研究日本刺沙蚕时却没有检测出5- 甲基-3- 庚酮,相应的性信息素为辛二烯-[3,5]-酮-[2],其作用是可以增加群浮个体在配子释放之前婚舞的游动速度,但不诱导配子释放。辛二烯-[3,5]- 酮-[2]也在琥珀刺沙蚕、绿沙蚕和褐片阔沙蚕的体腔液中检测到,并且对这些沙蚕有电生理活性,但不能明显地诱导行为方式反应。在作者进行的试验中,5- 甲基-3- 庚酮可诱导性成熟疣吻沙蚕的群浮和婚舞。与疣吻沙蚕、多齿围沙蚕、褐片阔炒蚕等不同,日本刺沙蚕在繁殖过程中不出现完全变态,这是否说明5-甲基-3- 庚酮与沙蚕的完全变态有关?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

种群分布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疣吻沙蚕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中国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都有分布。

经济价值食用味美可食。广东人称“禾虫”。以下是相关介绍:

禾虫,其色金黄带红杂绿,虫身丰腴,含浆饱满,行动缓慢,样子可怕。多分布于****各地咸淡水交界处的稻田表土层里、淤泥中,繁殖时才出泥面**。**以禾、植物为食,身长3—4厘米,通体粉红色,有时又变成乳黄色或绿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新会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禾虫出现时,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颇为壮观。农民守候在河涌的出口处,抓紧时机捕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用农艇满载而归。自从农田施用农药后,禾虫逐渐减少。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后,新会的禾虫增加,但还是不多,而且价钱昂贵。我国已有人工养殖禾虫的经验。

禾虫****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神湾禾虫汤采用新鲜禾虫和晒干的禾虫一起煲,兼取其香味和鲜味。

炮制禾虫就更加复杂了,据闻,程序如下,先将生油往禾虫盆中淋,稍后放入盐粉,盐粉所到之处,禾虫随即爆浆而亡,此后加入鸡蛋、新会陈皮,榄豉,入炉蒸熟,蒸具必须用瓦钵,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然后就散发出一阵奇香。

一般酒楼生炒禾虫,必炒至爆浆,小火慢炒,需时半个钟,但原汁原味保留了禾虫的香味。禾虫制成佳肴,清香鲜美,嫩滑甘香,还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药膳功效,风味独特。烹制禾虫的方法很多,只要加上姜、葱、油、盐,蒸、炒、煲、炖、焗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

食用方法

鲜禾虫、鸡蛋、炸蒜子、陈皮丝等为主料,将活禾虫洗净,放进瓦钵,倒入生油,让禾虫吸饮,再将鸡蛋和各种味料加入钵里拌匀,入笼猛火蒸约30分钟后,放入炕炉烘至干水,放上香茜、熟油、麻油,即成味美鲜滑、营养丰富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