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青虫俗名青虫,又名烟草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东北、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代;在河南、山东、皖北等地一年发生3--4代;在西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在华中地区一年发生5代;在西南地区每年发生5--6代。在黄淮烟区,蛹在7~13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6月上旬出现,并为产卵盛期;2~4代产卵盛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7月上旬~8月上、中旬,8月上旬~9月上旬。第一代至第三代主要危害春、夏烟;第四代则危害夏烟花朵、果实,其中以第二、第三代危害烟草最重。
简介烟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烟草夜蛾,是广西烟草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各烟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在烟田,主要以幼虫摄食嫩叶和花果,为害症状与棉铃虫相同。前期烟青虫数量较多,后期则以棉铃虫占多1。
为害特点以幼虫蛀食花、果危害,为蛀果类害虫。危害辣(甜)椒时,整个幼虫钻入果内,啃食果皮、胎座,并在果内缀丝,排留大量粪便,使果实不能食用。
形态特征成虫:烟青虫成虫体长约15mm,翅展27--35mm,黄褐色,前翅上有几条黑褐色的细横线、肾状纹和环状纹较棉铃虫清晰;后翅黄褐色,外缘的黑色宽带稍窄。
卵:卵较扁,淡黄色,卵壳上有网状花纹。纵棱一长一短为主,为双序式。中部纵棱约21--26条,多数为22--24条。卵孔明显。
幼虫:老熟幼虫一般体长30--42mm,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以至淡红色、黑紫色。两根前胸侧毛(L1、L2)的连线不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远离前胸气门下端。气门上下两端较圆,故气门片的宽度也较均匀。气门片的颜色一般为褐色。体上的小刺较棉铃虫的短。体壁柔薄且较光滑。
蛹:赤褐色,纺锤形,长17--21mm,体长体色与棉铃虫相似,腹部末端的1对钩刺靠近。
生活习性烟青虫成虫羽化后半小时左右开始飞翔,1--3天内交配产卵,交配时间多在夜晚8--11时。成虫白天多隐蔽在作物叶背或杂草丛中,夜晚或阴天活动。成虫产卵期4--6天,多在晚9点至次晨10时前,以晚11时最盛。前期产卵在寄主作物上部叶片正反面的叶脉处,后期多产在果、萼片或花瓣上,一般每处产1粒卵,偶有3--4粒在一起。每头雌虫可产卵千粒以上。杨柳枝把、黑光灯对成虫诱性不强,对糖趋性强。
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嫩叶表皮组织,形成孔洞或缺刻;也可蛀食蕾、嫩果等。初龄幼虫昼夜取食,3龄后食量增大,能转株、转果为害,白天多潜伏于寄主叶下或土缝间,夜间活动危害。幼虫有自残性和假死性。
幼虫期一般12--50天。老熟幼虫不食不动,经过1--2天后入土作土茧化蛹,入土深度一般为3--5厘米,越冬蛹稍深。越冬场所多为留种烟地、辣椒等蔬菜地及晚秋寄主植物地2。
防治方法①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②药剂防治。由于烟青虫属钻蛀性害虫,所以必须抓住卵期及低龄幼虫期(尚未蛀入果实中)施药,最好使用杀虫兼杀卵辣椒高产栽培的药剂。在幼虫孵化盛期,选用2.5%氯氟氯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顺式氯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甲氯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10.8%四溴菊酯乳油5000~75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在辣椒第一次采收前10天停止使用化学农药。此后,如需防治,只能使用生物制剂,每667米2可用0.3%印栋素乳油50~100克对水50升喷雾。这种方法既可控制危害,又不伤害天敌,且不污染环境,是首选的生物防治方法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