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眼镜蛇瓶子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眼镜蛇草(学名:Darlingtonia californica Torr.)是瓶子草科眼镜蛇瓶子草属的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与俄勒冈州。 眼镜蛇草是非常知名的食虫植物品种,因酷似眼镜蛇而得名,是许多食虫植物玩家及收藏者的目标1。

(概述图来源:2)

植物学史1841年,植物学家J·D·布拉肯里奇(J. D. Brackenridge)在一次对西部偏远地区的考察中于加利福尼亚州沙斯塔山发现了眼镜蛇瓶子草。

1853年,约翰·托里(John Torrey)描述了眼镜蛇瓶子草属,并以威廉·达林顿的名字命名了该属。

物种简介眼镜蛇瓶子草是瓶子草的一种。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看,瓶子草是属于瓶子草科不同属植物的总称。它们可以细分为瓶子草属( Sarracenia)、眼镜蛇瓶子草属( Darlingtonia)和南美瓶子草属(Heliamphora)3属约15种,全部分布于美洲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猪笼草科和澳大利亚的土瓶草科食虫植物具有外貌相似的趋同进化特征3。

瓶子草为多年生草本食虫植物,近来从国外引进。瓶子草无根,叶从地下根茎长出,叶有两种类型,春季长出的叶呈筒状似瓶子,如喇叭开口,顶上有盖,叶筒内分泌黏液与消化液,能将误食的小虫粘住并消化;盛夏长出的叶呈剑状。瓶子草花形奇特,观赏价值很高3。

瓶子草的捕虫方式是以其瓶状叶的鲜明色彩以及在瓶口处分泌香甜的蜜汁以招引路过的小昆虫,如蚂蚁、蚊子、苍蝇、蜂类等前来,一旦受骗的昆虫停留在瓶口顶部,并试图跨过瓶口爬入瓶内时,由于瓶口边缘很滑,一不小心昆虫便会滑落瓶中,掉进消化液内即使力图挣扎,但由于内壁很滑,加上瓶壁有倒刺毛挡住去路,最终被活活淹死。瓶子草的消化液含有由瓶壁腺体分泌的蛋白解酶,可将溺死昆虫尸体的蛋白质溶解,变为氨基酸类营养物质吸收,使瓶子草植株获得额外的养分补充3。

形态特征眼镜蛇瓶子草有匍匐的根状茎,叶单型,筒状,形似昂头发怒的眼镜蛇,外表黄绿色有红色网纹,花序基生,黄绿色,花紫红色或褐色,常下弯而开3。

眼镜蛇瓶子草为丛生多年生草本。其茎常沿地表匍匐分支生长,匍匐茎长20至80厘米。匍匐茎又可发育为独立植株。眼镜蛇瓶子草的根呈棕色,长10至25厘米。

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具两型。叶片呈莲座状分布,每个成年生长点由3至14片叶组成。种苗在2至3年内叶片均为简单的筒状,末端渐尖。幼叶一般长1至3厘米,呈红绿色至红色。之后,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转变的成熟状态。成熟叶片已具捕虫功能,长20至80厘米,中空,其中下部为管状,上部为球状并向前膨大。叶前隆处底部有一个10至20毫米的空洞,为叶片的开口。瓶口边缘内弯,形成类似龙虾笼笼口的形状。瓶口链接着一个二叉的鱼尾状附属物。附属物背侧及瓶口周围存在蜜腺。叶片球状部及管状部上端表面具大量不规则的半透明白色斑纹。叶球状部分内表面无毛,光滑具蜡质。管状部分下三分之一内表面具下向毛,长2至8毫米。

每个眼镜蛇瓶子草的成熟植株在春天只会产生一朵花。萼片为黄绿色,披针形,长3至5厘米。花瓣呈暗红色至紫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至3厘米,无毛,具横向脉。子房位于花朵中心,绿色,5室,长1至2厘米。柱头星形,由子房末端伸出。雄蕊15至25枚,分布于子房基部周围。花药长2至3毫米,长圆形,黄色。花茎长25至90厘米,通常比成熟的叶片高10至25厘米。花期4月至6月。花开后1至2天,柱头可接受花粉,而花粉亦开始飘散花粉。

6至10天后,花瓣和雄蕊萎蔫脱落。雌蕊若授粉成功则继续膨大,并在8至14周后形成长3至4厘米的种荚。种荚顶裂,内含40至300枚长1至3毫米的浅棕色种子。种子表面具不规则的突刺。

生长环境耐冷怕热,尤其是根部要保持冰凉,日夜要有较大的温差;喜欢强光,在温度不至于过高的情况下,可接受阳光的照射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与奥勒冈州1。

栽培方法温度眼镜蛇瓶子草属为喜冷凉的植物,全年的生长适温在10~25℃之间。冬季可耐0℃低温。几乎所有瓶子草均怕酷热,当温度超过30℃时,其生长就会停滞不前,极易产生病害而腐烂死亡3。

湿度瓶子草喜湿,在野外可长年浸于沼泽地上生长,人工栽培要给予一个极湿的环境,其植株生长才会壮旺。除了可直接用保水力强的白水苔栽种外,最好用腰水套盆种植,这就是直接将瓶子草盆花浸入齐腰水的盛水盆之中,以便使盆土保持湿润的效果。此外,也可用玻璃罩将盆栽瓶子草盖住,以保持较高温度,这对生长更有利3。

光照野外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瓶子草的野生种属均生长在无任何遮挡的全日照环境下。因此人工栽培每天要给予6-8小时的阳光照射最好。一旦植株光照不足,盆栽的瓶子草就徒长且色泽晦暗而变得衰弱,极易滋生病虫害而死亡3。

施肥尽管其瓶状叶能通过诱捕昆虫作补充养分吸收,但也要定期施肥,具体方法是在生长旺盛期可每隔3周把已稀释2000-5000倍的液肥灌入瓶状叶内,也可以人工抓一些小昆虫放入其内让植株吸收,从而达到补充养分的目的3。

病虫害防治瓶子草主要的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一经发现可用氧化乐果或敌敌畏100倍液喷杀,通常喷2-3次就可将害虫全部杀灭。而病害一般是由于白水苔腐烂导致的根腐病,此时应及时换盆,除去老旧水苔和植料,剪去烂根后再以新水苔和新植料再植。此外,如果栽培环境通风不良或过阴会容易产生黑斑病,此时应及时改变环境,剪去染病的叶片,然后可用稀释500~100倍的百菌清或托布津喷洒防治3。

注意事项眼镜蛇瓶子草是较难栽培的食虫植物之一。其需要较高的日间温度及较低的夜间温度。其原生地为终年有冰凉山泉流入的沼泽或河岸,根部能一直保持较低的温度。所以在栽培比较好的模拟方法即是以冷凉的纯净水培养。天气炎热时可将冰块放于土壤表面降温。在高湿度、温暖的环境下,可以给予植株充足日照;若湿度低或变化幅度大,则需稍微遮荫。

眼镜蛇瓶子草从种苗开始种植是非常困难且缓慢的,所以通常在晚冬或春季以其匍匐茎繁殖。通常在春分至晚春时,匍匐茎节间上会长出许多小芽。将匍匐茎剪成数段,每段带一些根。再将这些茎段放在凉爽潮湿的碎水苔上,保持明亮高湿的环境。数周后即可见到芽发育。

与其他生长于温带地区的食虫植物一样,眼镜蛇瓶子草需要在冬季休眠才能长期存活。植株在冬季会停止生长3至5个月。直到邻近春天,成熟植株会长出单一朵花,并于数周后长出数个大型的捕虫瓶。整个夏季其都会不断长出捕虫瓶,但其尺寸都远小于春季的捕虫瓶。

许多栽培者都已成功栽培了眼镜蛇瓶子草,并发现了三个变型:全绿、全红、红绿。野生的眼镜蛇瓶子草,在一般强度的日照下为全绿,强光下则呈现红绿色。

浇水需使用矿物质含量低的水(如雨水、纯净水等);耐冷怕热,尤其是根部要保持冰凉,日夜要有较大的温差;喜欢强光,在温度不至于过高的情况下,可接受阳光的照射,植株顶部会呈现红色的网纹,非常的漂亮;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浓度的1/5以上喷施。

繁殖方法繁殖瓶子草可采用播种、分株、叶段插和根状茎段扦插等各种方法,大规模栽植还可采用组织培养育苗,在短期内培育大量的小苗。但作为家居种植,通常用根状茎段扦插就可以了。具体方法是将根状茎按每段2厘米切成几段,每段应带有一些根,水平放于插床之上,然后在其上铺上湿水苔,保持每天喷水1次,在20~25℃的半阴环境下,约1~2个月后会长出新芽和新叶,此时便可连根掘起上盆栽植。此外,分株法繁殖亦十分简单只要将带有顶芽的部分用利刀从中分开,直接上盆栽植即可3。

捕虫机制眼镜蛇瓶子草的鱼尾状附属物背侧会分泌大量糖蜜,并散发出强烈的气味。黄蜂及苍蝇等昆虫会被这种气味吸引至瓶口。顺着蜜腺爬行的昆虫可能被引入捕虫瓶内,而捕虫瓶内透光的斑纹又会迷惑昆虫,使其将这些斑纹误认为出口而被困在捕虫瓶内。由于捕虫瓶蜡质的顶部及带下向毛的中下部,昆虫会逐渐落入捕虫瓶基部的消化液内。之后,其尸体被消化,植株即可从中吸收分解出来的营养物。与此捕虫机制类似的物种还有鹦鹉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小瓶子草(Sarracenia minor)、克洛斯猪笼草(Nepenthes klossii)及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

眼镜蛇瓶子草是美洲的三种瓶子草植物之一。其捕虫瓶并不搜集雨水,而是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再分泌于捕虫瓶内。人们曾认为眼镜蛇瓶子草的捕虫瓶不会分泌消化酶,而必需依靠共生菌及原生动物将猎物分解为可吸收的养分。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眼镜蛇瓶子草至少能分泌一种蛋白水解酶来消化猎物。捕虫瓶内壁细胞从消化液中吸收养分与根系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是类似的。但眼镜蛇瓶子草与一些动物及微生物之间仍存在着密切的互利互惠关系。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