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红锯蛱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雄蝶翅正面橘红色,两翅具黑色锯状外缘。前翅中室内有几条黑色横线,中室端有2个小白斑,中域有1列“V”字形白色斑(4—5个),其外有1列白斑,黑色外缘带上具白色“(”形斑列。雌翅色淡,有的呈灰色或淡绿色。翅反面黄褐色或橙黄色斑纹特殊,两翅有淡色中横带及后中横带,其间有橄榄形黑色环列,每个环外侧有2个小黑点;前翅中室内有褐色和白色横带,其间有黑色细条纹。2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

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2

生活史

在西双版纳该蝶1年7代,以第7代3龄幼虫越冬,越冬时间从每年的12月起至次年2月中旬止。其余各代历期35—40d,室内21—28℃下,卵期8-11d,幼虫期12—16d,蛹期8—9d,雌虫寿命12—18d,雄虫寿命6—10d。幼虫共4龄,1—2龄幼虫取食嫩叶,喜群集;3—4龄幼虫取食嫩叶、嫩枝和老叶;龄幼虫还取食茎的绿色表皮,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78.98%。幼虫喜食三开瓢,成虫喜访马缨丹、仙丹花、九重葛等有花植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虫的交配率和产卵量与网室的大小和蝴蝶的密度有关。1

生活习性成虫习性

野外成虫多活动于林间空地、林缘向阳开阔地带,有时也在平原地区寻找蜜源植物。喜访马缨丹花,有时也取食发酵水果汁液、甚至动物粪便。在产卵园内,红色、橙色和黄色等颜色的花对成虫最有吸引力,铺有红布的喂食盘能吸引大量成虫取食。静止取食时翅膀大多合拢,偶而将翅膀展开。飞行低缓,休息时常停栖在低矮灌丛上,翅膀合拢,但上午有展开翅膀晒太阳的习性。雌成虫产卵前围绕寄主植株下部长时间飞行,寻找适宜的产卵位置。如无惊扰,雌蝶一天内只产一次卵。卵大多聚产在寄主卷须、叶片反面、嫩叶和嫩枝上,偶尔也产在叶片正面和嫩芽上,卵粒呈片状或串状分布,每片或串12~134粒卵。每产下数粒卵后,成虫即向前轻微移动位置。卵块中卵粒的数量与雌成虫产卵中有无惊扰及成虫日龄有关。求偶行为属典型的“巡游型”,雄成虫对于地面已死亡的雌成虫也感兴趣,未发现其有明显的领域性。交配发生在晴天上午,交配场所多在植物叶片下等隐蔽处,有时也在产卵园壁上。交配时两成虫翅膀合拢、竖立背面,呈“一”字排列。受到惊扰时,雄成虫带着雌成虫离去。

幼虫习性

1~5龄幼虫均有强烈的聚集习性,尤以1~3龄期的集群密度最大。幼虫在上午孵化。孵化时,幼虫以头部顶开卵盖爬出。不少胚胎在胚胎发育后期死亡。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后在附近等候同卵块或卵串的其他幼虫孵化,并不立即寻找适宜位置取食。同一卵块中的卵全部孵化后,所有幼虫群集在幼嫩叶片反面,主要聚集在靠近叶尖部位,有时多达近百只,取食叶肉和表皮,余下中脉和较粗的侧脉,有时也余下上表皮,在叶缘留下大的缺刻,或在叶片上形成宽大及网状的穿孔。幼虫将该叶片食尽后集体转移。个别幼虫在活动中暂时脱离群体,稍后也能再次加入集体。如幼虫偶尔掉落地面或由于其他原因远离原来群体,在重新爬上寄主植物后也会寻找其他同种幼虫群体加入,即使龄期不一致。如果寄主植株上没有同种幼虫群体,失散幼虫也加入到同属的白带锯蛱蝶幼虫群体中。常有大量幼虫聚集在寄主卷须上脱皮,原因还不清楚。临近脱皮时,幼虫胸腹部各节肿胀,尤以前胸明显,头部前伸。先脱皮的个体仍静候同群的其他个体脱皮。2龄幼虫仍群集寄主叶片下面取食,可将叶片大部吃掉,有时余下中脉微管束。3龄以后,幼虫可聚集在叶片正面、幼嫩枝干和叶柄处取食,直到化蛹前也大多保持聚集习性,但群体会越来越小,个别个体会离群活动。幼虫取食叶片、卷须和嫩茎,可将叶柄取食殆尽,偶尔会取食老黄的叶片。食物不足时,也取食寄主主茎的表皮。老熟幼虫喜在较为开阔干燥的地方化蛹,如寄主叶片下、养虫杯盖下及饲养笼的顶部。越冬幼虫仍然取食寄主植物基部茎皮,而未进入滞育状态。3

主要价值

红锯蛱蝶是国产蛱蝶中最艳丽的种类之一。成虫飞行低矮、缓慢,非常适合在蝴蝶观赏园中使用,也是工艺制作和喜庆放飞的优良蝶种。对经济和园林植物无危害记录,各地放飞利用的生态风险较低。世代周期短,卵聚产,幼虫群集取食,适合室内饲养,应在南方各地大量推广养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