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刺桐姬小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雌成虫

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3-1.6倍;环状节1节:索节3节,各节大小相等,侧面观每节具1-2根长与索节相近的感觉器,每根感觉器与下一索节相接。前胸背板黑褐色, 有3—5根短刚毛,中间具一凹形浅黄色横斑。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亚前缘带基部到中部具刚毛1根,翅室无刚毛,后缘脉几乎退化,前缘脉:痣脉:后缘脉:3.9—4.1:2.8—3.1:0.1—0.3。腹部背面第一节浅黄色,第二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四节。前、后足基节黄色,中足基节浅白色,腿节棕色。

雄成虫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5倍;索节4节,第1节小于其它各节,无轮生刚毛;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足全部黄白色,

生物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该虫繁殖能力强2,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汪,新加坡1。中国台湾3和中国大陆广东省的深圳,广州,福建省的厦门以及海南省的三亚,万宁等地4

危害症状刺桐姬小蜂属植食性昆虫,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代。该虫危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受到危害的植株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大量落叶、植株死亡。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预防和防治严格检验植物检验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检疫措施。严禁从疫区

调入刺桐属植物,一旦发现刺桐属植物或运载过刺桐属植物运输工具,应立即作销毁或检疫除害处理。加强对疫情发生区的检疫封锁,暂停刺桐属植物调运移植,防止该虫扩散到尚末分布地区。对末发现疫情的刺桐属植物,需隔离种植一年,如一年内末发现该虫,方可栽培种植。

人工剪除对发现有刺桐姬小蜂林木的叶片、嫩枝进行剪除,并清理干净落在地面的虫瘿及枝叶(或截枝前在地面铺上薄膜布);对较矮小的树木可采取先喷药后剪枝叶的做法;将叶片、嫩枝集中焚烧或挖坑填埋,防止蔓延。之后每隔20天-30天再将长出的新叶片、嫩枝进行剪除、集中焚烧或挖坑填埋,持续时间一年左右,可逐步缩少刺桐姬小蜂繁衍寄主的生存环境,有效减轻刺桐姬小蜂危害。

化学防治在对发生刺桐姬小蜂林木的叶片、嫩枝进行人工剪除后,采用树冠注药或者树冠周围淋灌方式。5采用氧化乐果按1:500倍液或三唑赤粉剂1:2000倍液、敌敌畏1:1000倍液、水铵硫磷1:500倍液、“虫线清”乳油100-200倍药液等内吸及渗透性较强、杀虫效率高的杀虫剂对刚萌发的新芽进行喷雾防治,喷洒量至树枝、树叶表面湿润为止;将喷洒杀虫剂后的枝叶集中烧毁或用塑料薄膜袋封装,集中偏僻处堆放让其腐烂。之后每隔七天左右时间连续防治2-3次,同时,采用敌敌畏1:100倍液或甲基异栁磷1:500倍液浇灌,可有效减轻叶片、嫩枝受刺桐姬小蜂危害。。对于刺桐种植较分散、发生株数较少的发生区或新发生的孤立疫点,以及危害严重的植株,采取伐除同一地块全部植株并就地销毁(可采用喷药熏蒸处理)的办法进行,并对发生区周围的刺桐属植物进行喷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