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雷氏大疣蛛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鉴别特征

雷氏大疣蛛两性的触肢转节后侧面均具桨状刺,不同于本属其他成员。2

形态特征雄蛛体长25.11~25.60。背甲黑色,光滑。中窝、放射沟深,中窝坑状。8眼2列,前眼列平直,后眼列后凹。额高0.31,螯肢黑褐色,内外侧面光滑,背侧多毛,内齿堤12齿,其外侧具1排小齿。下唇褐色,基半部黑褐色,端半部具很多疣突。颚叶(触肢基节)黄褐色,腹面基部近内侧角具很多疣突。触肢转节后侧面具桨状刺。胸板黑褐色,具稀疏的黑色毛及3对印痕。步足黑色,多黑色长毛,腿节Ⅰ、Ⅱ的前侧面各具3根刺;膝节Ⅰ前、背侧面具7根刺;膝节Ⅱ前侧面具3根刺;膝节Ⅲ前侧面具5根刺;腿节Ⅳ前侧面具2根刺;膝节Ⅲ前侧面具1根刺,后侧面具2根刺;膝节Ⅳ前侧面及后侧面各具2根刺;胫节、后跗节和跗节腹面多刺。跗节、后跗节无毛束和毛丛。各步足跗节具3爪,成对爪具一“S”形齿列。腹部黑褐色,多黑色长毛。具4个纺器,灰褐色,后侧纺器的第1~2节腹面具1脊;后中纺器1节,长2.70,宽0.63;后中纺器间距1.71;后侧纺器长13.59。触肢器的插入器细长,不弯曲;生殖球椭圆形。2

雌蛛体长26.19~29.49,中眼域长1.02,前边宽1.16,后边宽1.70;额高0.58。步足黑褐色,具黑色毛和刺。腿节Ⅰ~Ⅲ背侧近末端的前缘各具1刺;膝节Ⅰ~Ⅳ前侧面各具1~2刺;触肢跗节1爪,具8齿。后中纺器长1.19,宽0.72,后中纺器间距1.80;后侧纺器长13.23;后侧纺器腹面均具一脊。其他特征同雄蛛,纳精囊细长,呈钩状。2

生活习性雷氏大疣蛛3~4年发生1代,4~6月成熟;7~8月产卵和孵出幼蛛。每次产卵囊一个,卵粒200粒左右,卵囊呈扁球形,白色,直径15~20毫米。

雌蛛有护卵习性。幼蛛离开母体后,先聚集在母蛛编织的丝网上生活,待蜕一次皮后才离开丝网独立生活。

雷氏大疣蛛通常在有一定温度的土坡或已风化的石灰岩片层间打洞,也有的在石块间的天然洞穴用丝筑巢,洞穴或丝巢可作为蜘蛛终生庇护所,作为蜘蛛度过不利的季节性条件的一种缓冲,同时也是它们繁衍后代的场所。蜘蛛通常守候在洞口,等待着捕食的机会。捕食物主要是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蚯蚓、蜗牛,偶尔也有小的脊椎动物。1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广西宁明及海南、湖南、四川一带1

国外分布:越南的东南亚雨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