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氢(HCl)气体的水溶液。六大无机强酸[硫酸(H2SO4)、硝酸(HNO3)、盐酸(HCl,学名氢氯酸)、氢溴酸(HBr)、氢碘酸(HI)、高氯酸(HClO4)]之一,也是无机化工中常说的“三酸”之一。盐酸为无色液体,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由于盐酸有强挥发性,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有刺鼻气味,粗盐酸或工业盐酸因含杂质氯化铁而带黄色(Fe带正三价)。
简介
质量分数超过20%的盐酸称为浓盐酸。市售浓盐酸的浓度为36%~38%,实验用浓盐酸一般也为36%~38%,物质浓度:12mol/L。密度1.179g/cm3,是一种共沸混合物。浓盐酸在空气中极易挥发,且对皮肤和衣物有强烈的腐蚀性。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化物、水。1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4HCl(浓)+MnO2=加热=MnCl2+2H2O+Cl2↑
14HCl(浓)+K2Cr2O7==3Cl2(气体)+2CrCl3+2KCl+7H2O
生产储存盐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是隔膜法电解氯化钠溶液,阳极析出的氯气和阴极析出的氢气混合在一起,使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氯化氢溶于水,即得盐酸。
盐酸的用途仅次于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学试剂,用于医药、食品、电镀、焊接、搪瓷、等工业。
由于盐酸的强挥发性,其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扩散在空气中。所以盐酸要储存在密封容器当中,否则时间长以后盐酸的质量会逐渐下降,浓度也会下降。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应与易燃、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化学用途盐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生产各种氯化物;在湿法冶金中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在有机合成、纺织漂染、石油加工、制革造纸、电镀熔焊、金属酸洗中是常用酸;在生活中,可以除水锈、除水垢;在有机药物生产中,制普鲁卡因、盐酸硫胺、葡萄糖等不可缺少;在制取动物胶、各种染料时也有用武之地;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味精和化学酱油;医生还直接让胃酸不足的病人服用极稀的盐酸治疗消化不良;在科学研究、化学实验中它是最常用的化学试剂之一。
药典标准**来源(分子式)与标准:**该品含HCl 应为9.5 ~10.5%。
**性状:**该品为无色澄清液体;呈强酸性。
检查:
游离氯或溴 取该品20ml,加含锌碘化钾淀粉指示液0.2ml ,10分钟内 不得显蓝色。
硫酸盐
取该品3ml ,加水5ml 稀释后,加25%氯化钡溶液5 滴,1 小时内不得发 生浑浊或沉淀。
亚硫酸盐
取新沸过的冷水50ml,加碘化钾1.0g、碘滴定液(0.01mol/L)0.15ml 与 淀粉指示液1.5ml ,摇匀;另取该品15ml,加新沸过的冷水40ml稀释后,加至上述溶液 中,摇匀,溶液的蓝色不得完全消失。
炽灼残渣
取该品20ml,加硫酸2 滴,蒸干后,依法检查(附录Ⅷ N),遗留残渣 不得过2mg(0.01%)。
铁盐
取该品20ml,置水浴上蒸干后,残渣加水25ml,依法检查(附录Ⅷ G),与 标准铁溶液1.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0 05%)。
重金属 取该品10ml,置水浴上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适量使成 25ml,依法检查(附录Ⅷ 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砷盐
取该品1.4ml ,加水22ml稀释后,加盐酸5ml,依法检查(附录 J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 14%)。
性质物理性质(1)组成: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混合物)
(2)纯盐酸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工业盐酸因含杂质,而显黄色
(3)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汽重新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即白雾),挥发后质量变小.2
化学性质(1)跟酸碱指示剂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化学变化).
石蕊试液遇酸(如盐酸)变成红色,酚酞试液遇酸(如盐酸)不变色.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色.
(2)跟活泼或较活泼金属(镁、铝、锌、铁等)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
Zn+2HCl=ZnC12+H2↑(实验室制氢气)
(3)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ZnO+2HCl=ZnCl2+2H2O(制取盐的方法之一)
(4)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l(OH)3+3HCl=AlCl3+3H2O(用Al(OH)3治疗胃酸过多)
Cu(OH)2+2HCl=CuCl2+2H2O(蓝色沉淀溶解,溶液变蓝)
(5)跟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盐.
HCl+AgNO3=AgCl↓+HNO3(检验Cl-的方法)
HCl+NaHCO3=NaCl+CO2↑+H2O(用NaHCO3治疗胃酸过多)
危险情况1 引致灼伤 2 刺激呼吸系统 3 刺激皮肤 4 刺激眼睛
安全措施如沾及眼睛和皮肤,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如觉不适应尽快就医诊治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侯传涛 - 副教授 -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