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东、台湾一带生长的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叶为羽状复叶,小叶为线状披针形,上有3条纵行的脉。果实卵球形,外有光亮的黄色鳞片。它通常缠绕在其他树木上。它的茎可以长达10余米。如果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干后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这是很珍贵的中药,称之为“血竭”或“麒麟竭”。经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类的物质。除茎之外,果实也可流出血样的树脂。
形态麒麟竭,藤本,长达10-20m,茎粗2~4cm。羽状复互生;小叶条状披针形,长达30cm,宽约3cm,叶脉平行3出;叶柄和轴疏生小刺。肉穗花序,雌雄异株,花黄色;花被片6,2轮;雄蕊6;柱头3深裂。果实核果状,卵状形,果皮腥红色,鳞片缝中流出红色树脂。1
记载麒麟竭一名血竭,味辛、咸,气平。有小毒。出自南番诸国,麒麟树脂结成。其树高长,婆娑可爱。脂从中滴,状如胶饴。久久凝块成形,红赤与血同色。故今番贾,收采货买,特名曰血竭,又名曰麒麟竭也。敲断而有镜脸,光彩似能射人。取摩指甲弦间,红透甲者方妙。但与紫铆相类,勿误认假成真。书载叮咛,用须仔细。2
历史麒麟竭,始载于《雷公炮炙论》玉石部。《新修本草》将紫矿、麒麟竭同入一条,可见对麒麟竭的基原均不甚了解。《图经本草》云:“麒麟竭,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方诸国及广州。”《本草纲目》谓:“麒麟竭是树脂,紫矿是虫造。”遂将麒麟竭改列于木类,纠正了《雷公炮炙论》和《新修本草》在药物分类上的错误。古本草所记载的血竭,多由国外进口。《滇南本草》记载之木血竭结合现时云南所产之血竭来考证,我国最早使用的血竭当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无疑。我国现在进口的棕榈科黄藤属藤本植物血竭,经考证,最早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从南洋诸国带回。宋朝以前所用的血竭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称为木血竭,清、明以后用的血竭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和棕榈科植物藤竭,目前两者皆用。3
分布范围主产于印尼、马来西亚、伊朗等国,我国广东、台湾等地亦有种植。采集果实,置蒸笼内蒸,使树脂渗出;或将树干砍破,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4
龙血树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全世界共有150种,我国有5种,生长在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龙血树属于百合科的乔木,树高可达10多米,树干粗壮,常常可达1米左右。叶片长带状,先端尖锐。当它受伤之后,也会流出一种紫红色的树脂,把受伤部分染红,这块被染的坏死木,在中药里也称为“血竭”或“麒麟竭”,与麒麟血藤(《盗墓笔记》中提到的 麒麟竭。)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图为海南龙血树(小花龙血树)。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