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生长在海拔200-3000米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
人形何首乌是指形状似人形的何首乌,有天然形成和人工栽培两种:野生何首乌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石块等硬物导致其不能正常生长而出现凸凹不平的现象,其中酷似人形的就是天然形成的人形何首乌;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人形模具,然后将小的何首乌置于模具内,栽于地下,长大后即成人工栽培的人形何首乌。人工栽培的人形何首乌各部位匀称、饱满,就像一个雕刻艺术品。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 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 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1
分布地区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生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海拔200-3000米。日本也有。1
鉴别真假何首乌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辨别。
1.来源:真的何首乌为蓼科植物,而假的何首乌一般都为薯蓣科植物。
2.颜色、质地:真的何首乌表面为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切面为浅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俗称“筋” ,质坚实;假的何首乌表面颜色灰暗,光滑,切面颜色偏白,中间无筋,质地松脆。
3.藤茎:假的何首乌藤一般都是后来种植时,在假的何首乌中插入真的何首乌藤人工假造而成,用力拉会拉出来。
4.味:真的何首乌味苦而涩,假的何首乌味淡。2
功效1、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何首乌中的蒽醌类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糖、抗病毒、强心、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还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延缓衰老、强身健体、保健心脏:何首乌中所含卵磷脂是脑组织、血细胞和其他细胞膜的组成物质,经常食用何首乌,对神经衰弱、白发、脱发、贫血等病症有治疗作用,因此,可延缓衰老、强身健体、保健心脏。
3、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何首乌含有的卵磷脂、蒽醌衍生物及大黄酚等多种物质,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升高、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吸收,可防止胆固醇在组织中沉积,因而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临床研究证实其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总有效率达80%以上。
4、健脑益智:何首乌还有强壮神经的作用,可健脑益智,能够促进血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中年人经常食用何首乌,可防止早衰的发生和发展。2
相关新闻2013年05月0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城物流港附近金桂苑小区的张老汉在工地挖到了一个母体形状的人形何首乌,无独有偶,7日当天,该县另一名采中药的何某竟然也在林泉乡一个山边挖到了一个公体形状的人形何首乌。一公一母两只何首乌竟然同一天“出土”,而且还是在不同的位置,真的这么巧合还是有人故意造假,一时还真让人难以辨别。经测量和称重,这个母何首乌高约40公分,重约5.5公斤;公何首乌高约60公分,重约7.5公斤。两只何首乌采挖的位置,相距有10多公里的路程。
据了解,真正的何首乌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者是团块状,表皮呈红棕色或者是黑褐色,表现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纵纹,质地坚实不易折断,味为苦涩。有专家说:“自然形成的植物根系不可能长成人形!”而假的何首乌则根本没有何首乌的药效。相关资料显示,利用何首乌进行诈骗的案例不少。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利用薯类生命力强、生长快的特点,将其放入预先备好的人形模具中埋入土里,待薯苗长出后,再嫁接上何首乌苗以牟取暴利。
专家辨伪在市场上,野生何首乌价格与人工培育的价差很大,而人形何首乌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因此,便有人通过一定的手段培育人形何首乌,充作“千年人形何首乌”牟取暴利。最近,有不少媒体都报道了骗子将芭蕉、棕榈心等雕成人形何首乌骗钱的案例。
据知情人介绍,造假手段主要有三种:用棕榈心、香蕉根雕刻造假;用薯蓣块茎嫁接;模具内培育何首乌。
据植物专家介绍,野生何首乌与人工培育何首乌,可以从外形区别开来。野生何首乌表面都比较粗糙,凹凸不平,整体形态不规则,且不容易折断。人造的人形何首乌,外表长满了白色根须,本身比较脆,一折就断,稍微割开表皮会有白色胶质液体流出。
此外,一些人把幼小茎块放在预先按男女形体做好的模具内,一至两年后,茎块在模具内就会形成一个人形。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少斌 - 副教授 -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