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六斑月瓢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信息

体长4.5~6.6mm,体宽4.0~5.3mm。体长圆形,背面半圆形隆起,表面光滑,黑色。头淡黄色,有时在前缘中部有1个三角形黑斑。复眼黑色,触角、口器褐色。前胸背板前角前缘淡黄色,前缘黄色条均宽,两前角处各有1个黄色大斑,斑向中、后方向斜伸,留下黑色呈“工”字形。小盾片黑色。1

分布国内分布:四川, 福建, 广东, 云南2

国外分布:印度, 锡兰,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爪哇, 苏门答腊, 巽他群岛, 马鲁古, 西伊里安)2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4.3-6.3毫米,宽3.4-5.3毫米,雄虫体长4.2-5.9毫米,宽3.4-5.0毫米,周缘椭圆形。头部黄白色,复眼黑色,触角,口器黄褐色。前胸背板黑色,两侧各有黄白色的四边形斑,前缘黄白色,成带状与两侧斑相连。鞘翅底色黑,在基部1/4部分几乎全被一桔红色的横斑所占 有;在鞘翅2/3处中线和内线之间有另一不规则的桔红色斑,略成三角形.腹面中部黑至黑褐色。鞘翅上具有上述色斑的个体,称为四斑形。另有一个变型为六斑型,其鞘翅红至桔红色,鞘翅周缘黑色,每一鞘翅上有2条黑色横带.雄虫第5腹板后缘浅弧形或齐平,第6腹板后缘较直;雌虫第5,6腹板后缘皆弧形外突。

卵梭形,长1.08毫米,宽0.60毫米,表面光滑,淡黄色,将孵化时淡黑,但顶部色泽仍较淡。

幼虫体仿锤形,1-4龄近脱皮时体长分别为2.9、4.3、5.3和9.1毫米,中胸以后各体节具毛刺6根,成半环形排列。底色黑,但2-4龄时具白斑。4龄幼虫前,中、后胸背部中间的两个毛刺,第1、4腹节的各个毛刺和胸腹各节体侧毛刺皆为白色,其他各毛刺大都黑色。

蛹卵圆形,长4.5-5.5毫米,宽3-4.2毫米。黄褐色,前胸背有黑褐色粗斑,翅后缘黑褐色,腹部第3-8节背面各有1对黑褐色斑点,其中第4、5节背面黑斑为三角形。3

生物学特性生活史据章士美等报道,在江西南昌.成虫于3月份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产卵,4月中、下旬见幼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第1代成虫陆续羽化,直至11月中,下旬仍见幼虫活动。冬暖年份11月下旬尚可采到部分未孵化的卵,但大批成虫都在11月上旬羽化。

六斑月瓢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其中以二龄幼虫的历期最短。在日均温17.8℃时,卵期5.5天,幼虫13天,预蛹3天,蛹5天,全生育期26.5天;_在21.3℃时,卵3天,幼虫6.5天,预蛹0.96天,蛹5.47天,全生育期15.93天;在27.3℃时,卵期2.5天,一龄幼虫1.4天,二龄幼虫0.90天,三龄幼虫1.1天,四龄幼虫1.5天,预蛹0.6天,蛹2.9天,全生育期10.9天;在30.1℃时,卵1.78天,一龄幼虫1.13天,二龄幼虫0.94天,三龄幼虫1.04天,四龄幼虫1.60天,预蛹0.58天,蛹2.25天,全生育期9.32天。根据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推算,在江西一年可发生6-9代,赣南则可发生7-10代。

习性成虫一生可交尾多次.每次交尾0.5-2小时,有的长达6小时以上,一次交尾后即能满足其整个产卵期受精用。产卵前期一般8天左右.一天产卵1-7次,每次产3-32粒,一般6-11粒.日产卵5-85粒.平均30粒左右.每雌产卵量200-650粒。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力.高温季节可活7-14天;绝食一周仍可多次交尾。卵产于叶背及其附近,通常8-11粒并竖排在一起。幼虫同块卵几同时孵化,很整齐。初孵幼虫集中在卵壳附近,停息6小时左右即分散。幼虫四龄,脱皮时不食不动,身体呈弧形,用腹末节突起固着在植物上。爬行力较弱,能在植物株间扩散。在缺食情况下,有自残习性,但比异色瓢虫好得多。

蛹:老熟幼虫化蛹前,以腹末节突起固定其躯体,化蛹时,脱下的皮壳置于蛹体尾端.化蛹部位,通常在叶背、叶面或附近,一般单个,也有数个聚集一处的。

取食:六斑月瓢虫成幼虫均可取食蚜虫和木虱,成虫日捕食蚜虫量(包括成、若蚜)为桔蚜120-250头,柏芽100-200头,苜蓿蚜90-320头,棉蚜210-410头。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