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北虫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北虫草是北冬虫夏草的简称,也叫蛹虫草或蛹草,是菌结合的药用真菌。很多人都误以为北虫草就是冬虫夏草,其实不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冬虫夏草是极为珍稀的野生中药材(冬虫夏草尚不能人工培育)。

北虫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它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市面上所见到北冬虫夏草或者蛹虫草,大部分都是人工培育的北冬虫夏草。

形态特征北虫草,是一种富含高蛋白、氨基酸的食用菌类;一类是人工饲养用虫蛹生菌而成,饲养难度大、存活率低;第二类是市场上最常见的,人工饲养用谷类、麦子发酵生菌而成,繁殖快、存活率高,而被普遍采用。

(鉴别):第一,棒状、多小孢头为佳,第二,等量北虫草、泡水后,颜色金黄、偏深,为佳品。

( 食用方法):同食用菌类方法,但以微量、配菜为主。

北冬虫夏草草长5~8公分,金黄、桔黄色,又称北冬虫夏草。1

分布范围主产地位于云南、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化学成分核苷类化合物查阅文献可知,北虫草中分离出虫草素、次黄嘌呤、脱氧胸苷、腺苷、腺嘌呤、鸟苷、尿苷、尿嘧啶、乙酰基虫草素等核苷物。从人工培养的北虫草中采用制备结晶的分离方法得到虫草素、腺苷、N6-羟乙基腺苷。2

虫草多糖虫草多糖是北虫草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北虫草活性物质之一,其总含量在大约在4%~10%,研究表明虫草多糖在北虫草各个部位含量均有差异,其中菌丝体中含量最高。2

氨基酸和甾醇类人工培养北虫草和天然虫草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北虫草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等其他氨基酸,北虫草中氨基酸总含量达22.75%,含量最高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醚提取物北虫草石油醚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亚油酸、棕榈酸、十五烷酸、棕榈油酸、二十碳二烯酸、十七酸、油酸、硬脂酸、二十三碳酸等,亚油酸(63.28%)和棕榈酸(20.47%)为其主要成分。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提高免疫力等作用。2

其他化合物北虫草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B6、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B12等。测得北虫草中富含36种无机元素,人工培养的北虫草与冬虫夏草中的无机元素种类大致相同,包括Na、K、Mg、Mn、Fe、Cu、Zn、P等,其中P含量为最高。北虫草具有补肺益肾、滋补强壮功效,可能与Fe、Mn含量高有关。SOD酶是一种抗氧化活性酶,北虫草子座、虫草菌丝中含有丰富的SOD酶。2

生长过程菌丝体蛹虫草的菌丝是一种子囊菌,其无性型为蛹草拟青霉。其菌体成熟后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单位),孢子散发后随风传播,孢子落在适宜的虫体上,便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一面不断地发育,一面开始向虫体内蔓延,于是蛹虫就会被真菌感染,分解蛹体内的组织,以蛹体内的营养作为其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最后将蛹体内部完全分解。

子实体一般当蛹虫草的菌丝把蛹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分解完毕后,菌丝体发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菌丝体由营养生长开始转为生殖生长,最后扭结后从蛹体空壳的头部、胸部、近尾部等处伸出,形成橘黄色或橘红色的顶部略膨大的呈棒状的子座(子实体)。

栽培技术生长习性1、营养:首先,北虫草可利用的主要碳源物质是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果胶等,但以单糖或小分子双糖的利用效果为佳。其次,氮元素是北虫草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必要元素,北虫草能利用的氮类物质尤其是有机态氮的种类较多,如蛋白胨、豆饼粉、酵母膏等均可;也可利用若干无机态氮,但以有机态氮的利用效果为好。再次,北虫草菌丝及其子座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即是矿质元素,因此,生产中应予酌量添加。第四,适量的生长素有效刺激和促进北虫草菌丝的生长,并大大提高其生物量,生产上多以添加维生素类为主要措施。最后,合理的基质碳氮比(CN)是人工栽培北虫草的必需条件,否则,将导致或者菌丝生长缓慢、或者污染严重、或者气生菌丝过旺,难以发生子座,即便有子座分化,其产品数量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中一般以调CN在3-4:1之间为宜。

2、温度:北虫草菌丝生长温度为 6-30°C,最适温度为18-22°C;原基分化温度在10-25°C之间,生产中为刺激原基的适时形成,可适当调控温差在24小时内5-10°C的范围;子座生长温度为10- 25°C,最适20-23°C;孢子弹射温度为 28-32°C,最高应控制在34°C以下;若非育种或分离以及特殊需要,单纯栽培、以获得子实体为目的时,不要达到或超过 28°C。

3、水分:水分是生命的重要基础,北虫草也不例外;作为菌丝及子座在生命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溶剂,北虫草所需水分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培养料中,因此,调配基质含水率于适当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北虫草的生长发育状况。实际生产中,基质含水率宜调至60%-65%,菌丝培养阶段的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形成原基后应调至80%-90%。

4、氧气:北虫草与其它食用菌相仿,生长发育过程同样是一个吸氧排碳的代谢过程,尤其原基分化后需氧量更多,故需保持相对较清新的空气,以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但由于北虫草生长速度慢、代谢量很小,加之其自身耐二氧化碳的能力相对较高,所以,生产中降二氧化碳浓度在0.5%左右即可满足。

5、光照:北虫草生长的前期即菌丝发育阶段,光线尤其是强光对菌丝有较大的抑制和损伤作用,故应保持完全黑暗状态,即便是临近完成发菌时提前施行光照处理,也会诱导过早进入生殖阶段,而使产量严重降低、质量大打折扣。全部发满菌后,需约200勒克司光照刺激转色,该阶段如光照均匀、每天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可使菌丝转色好、色泽深,为后期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打下基础,该特性与野生北虫草在浓密树阴下不发生子座的情况一致。出现原基后,可适当缩短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至300勒克司,并力求光照均匀,以使子实体正常发育生长。

6、pH值:北虫草适酸性环境,菌丝生长阶段适应5-7的基质,最适5.2- 6.8之间,人工栽培生产时,基质pH可调到7-7.5,经高压灭菌后,pH值自然下降,加之后期菌丝的自然(产生有机酸)调节,即可使基质pH降至6左右。

菌种制作1、获取种源适应性强、出草率高的种源,是北虫草栽培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除有条件自行分离、培育外,大部分生产者需通过引种渠道获得。建议生产户应去矾有科研实力、具备试验条件、严谨、诚实、正规的单位引种,“好种山好苗”,以保证生产效果。

2、菌种转管配方:葡萄糖10克,蛋白胨10克,酵母膏2克,天门冬酰胺1克,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0.6克,生长素5毫升,琼脂15-20克,水1000毫升,pH值6。常规灭菌等操作,使用已备种源接种,一般每支种源可转接30支左右,具体过程不予赘述。23-25°C条件下培养,经约10天左右,菌丝长满斜面,即为一级母种或二级母种;如种源是白行分离培养的F0级,则该次转接后的菌种为F1级,即一级母种还可继续进行再次转扩生产F2级,即二级母种;若种源是购买的F1级,则该次转接后的菌种为F2级,即二级母种。

3、液体菌种生产有一次生产量大、生产周期短、易于人工控制:栽培接种后发菌快、菌丝立体式占领料面等诸多优势,已成为北虫草栽培用种的首选方式。

4、菌种的选择:选用菌丝洁白、适应性强、见光后转色、出草快、性状稳定的速生高产优质菌种,是栽培成功和高效的关键。初学者应选购菌种量多的固体原种,有栽培经验者可购买斜面试管种或液体菌种。3

原材料要求1、选用新鲜无霉变、无污染的大米或碎玉米,东北虫草生产者大都采用小麦作培养基,不但产量理想,且虫草的颜色较好。

2、选用厚度0.05毫米以上,规格为15厘米×30厘米或17厘米×30厘米,薄厚均匀、无破漏、韧性强的优质聚丙烯塑料袋为栽培容器,也有采用罐头瓶或塑料盆栽培的。

3、为防治污染损失,可选用集营养、防污、助长功效于一体的虫草专用防污剂,如食用菌专用特效防污剂。如果是外销产品应当不加。

栽培管理1、培养基配方:大米或小麦1千克,虫草专用防污剂35克,水1.5千克。

2、配制方法:大米或小麦按每袋50克或100克分装入塑料袋。将1.5升50℃的热水倒入干净盆内,将虫草专用防污剂放入热水中,搅至完全溶解即成营养液。按料水比(即大米或小麦与营养液的用量比)1克:1.5毫升称取营养液倒入装好大米的塑料袋内。分装完后用塑料绳将每个塑料袋中部和口部各扎一道。

3、灭菌:灭菌锅内加适量水,把培养料袋放入灭菌锅,升温至100℃,保持1小时。取出,冷却后移入接种室。用优质气雾消毒剂或常规方法密闭消毒30分钟,即可穿戴消毒衣服进入接种室接种。2

4、接种:进入接种室应迅速关好门(防止含有杂菌的空气进入)。接种工具、菌种外壁、操作人员双手等,用75%酒精擦拭或浸沾消毒。现介绍易推广的用固体大米菌种接种的方法:

①试管原种的转扩栽培:拔去试管塞后用消毒的接种钩挖取豆粒大小的菌种2-3块,接入培养基面上,稍扎紧袋口即可。

②用原种转扩栽培袋时,先将菌种捣成指头或豆粒大小块状,每袋接入5-10克菌种,均匀分布在料面上。如条件允许可适当增加接种量,以利菌丝较快生长。接种完后按原扎口方法稍扎紧袋口,即可移入经杀菌和防虫处理的培养室内培养。

③采用液体菌种接种方式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封口材料,用接种枪将液体种喷匀即可。接种量视容器大小而定,也有在液体菌种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无菌水再接种的。

5、管理:上面已经讲过,北虫草属中低温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0℃,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子座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一般最初将温度保持15-18℃遮光培养。当菌丝生长至培养基1/2-2/3时,可将温度升至20℃,20天菌丝可发满袋(液体菌种1周左右)。几天后,当培养基上部出现菌丝突起时,给予10-15℃的温差刺激,并增加光照刺激转色。7-10天转完色后对培养室消毒30分钟,然后解去培养料袋中部扎绳,用手把袋折成直筒状,为子座生长提供空间。当子座长至1厘米,及时对栽培袋通气;瓶或塑料盆栽培的可在封口薄膜上打小孔通气。温度保持18-22℃,空气相对湿度80-90%。

6、采收:子座呈橘红色或橘黄色棒状不再生长时,打开袋口用小刀或剪刀将其从基部采下,放入洁净器具内及时烘干或晾干,勿暴晒以免褪色。干燥后存放在密闭塑料袋内或出售。

生产工序1、准备工作。首先对养殖北虫草的室内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可使用烟雾弹、过氧乙酸、地面用高锰酸钾擦洗干净,进行封闭2-3小时备用4。

2、配置营养液。为了使北虫草正常生长,靠小麦自身的营养是达不到要求的,营养液需加入磷酸二氢钾和维生素B1、B2及人用葡萄糖粉以保障北虫草对一些营养成份的需求,配制营养液要根据每次蒸锅的容量来配置,小麦及营养液的比为1克:1.5毫升,然后进行灌装,把装好的小麦的盆加营养水后覆盖高温膜,再用耐高温皮筋扎紧扎实等待高温灭菌5。

3、灭菌。把装好的塑料盒平放在蒸锅内,主要把小麦摇平至全部覆盖底部并均匀,装满后把蒸锅盖紧压实,我们使用的是常压灭菌,烧到温度达103度后要保持8小时,压力要达到0.05-0.08个保持3小时以上,时间达到8小时后即可小小放开放气阀,让热气慢慢放出,出锅冷却后再进入接种室。

4、接种。接种前要把接种室进行全方位消毒处理,工作人员的服装也在消毒室进行消毒,人员进入必须换上消毒的服装。把蒸过的盆放在空气净化台上进行接种。首先把盆上膜掀开一小角,用接种枪向里面培养基均匀喷雾8-10枪,把培养基全部覆盖均匀,接种完后把膜封实,即可移到培养室,放置3-4个小时即上架。

5、萌发及扎眼。接完种进入培养室要把要把室内封闭好,千万别着光,不然萌发的慢,温度控制在17-20度之间萌发较快,一般3-4天盆内的白色绒毛就会长满,第五天就可给光,给光后8-10天培养基由白转黄,再过2-3天就可见白芽出现,这时就可以扎眼了,每盆扎6-8个眼,就可以满足北虫草的吸养。随着北虫草的生长,需求水份也不断增加,必须保证湿度不低于65%,温度在19度时生长最快,但不能超过23度,否则就会烂底影响虫草及产量。

6、采收。当草顶膜时也就达到6-8公分,这时就可以采收,注意采收前半个月不要喷水,水汽太大草的颜色太浅,还易烂根,采收前要把膜揭掉,采收时手不能接触草根,那样烘干后会变黑的,要边采边烘干,不要积压,烘干时把草放在平架上摊平不要太厚,太厚不易烘干,烘干时温度保持80度,待干后再放在湿草上回潮,回潮到草有点扎手,但是草还不碎时就可装袋。5北虫草盆栽。

药理作用抗癌北虫草是具有有效的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有研究发现北虫草的菌丝体水提取物能够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这些研究还表明,口服(250 mg/kg)热水提取物给药,能抑制肺肿瘤模型中的菌落的实验性转移和自发转移。

抗糖尿病糖尿病的特征是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的并发症,肾衰竭、失明及神经系统疾病。体内和体外药理研究表明,北虫草能改善血糖浓度,而且北虫草子实体的提取物在链脲霉素和烟酰胺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体内有降血糖作用已得到证实。口服北虫草菌丝体中提取的中性多糖(CS-F30)可显著降低正常小鼠血糖。除了多糖,北虫草中其他代谢产物如腺苷、虫草素、氨基酸等能修改葡萄糖代谢。2

提高免疫力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微生物的感染,对于不同组分的免疫活性,虫草多糖可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胸腺和小鼠脾的质量。小鼠灌胃给予北虫草子实体微粉水溶液10~90 mg/kg时,淋巴细胞的自然增殖作用和DNFB诱导的小鼠变态反应显著增强。除了多糖,小分子虫草素和腺苷也可以调节巨噬细胞,可以潜在地在炎性疾病的治疗中用作免疫调节剂。

雄激素样中医理论认为六淫、饮食、劳逸、房劳、七情、药毒等多种内外因素均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北虫草是既能正向,又能反向调节平衡,调节人体阴阳。有研究表明,北虫草的提取物有促使雄性去势大鼠附性腺发育、增加组织器官重量与刺激睾酮生成的作用,其作用优于鹿鞭精。2

抗衰老和氧化北虫草的提取物中含有虫草多糖、氨基酸、SOD、和维生素E等物质,能使人体血乳酸含量降低,血清睾酮含量明显提高,皮质醇降低,迅速恢复人体生理状态,增强力量和耐力。SOD酶能清除机体代谢的超氧自由基,能诱导超氧阴离子的生产,进一步研究北虫草中抗衰老、抗氧化物质可以开发新型的化妆品或者保健品的产品。

其他现代研究表明,北虫草提取液具有抑菌作用,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北虫草多糖能逆转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虫草多糖能显著降低羟脯氨酸的含量,改善肝组织结构,保护肝细胞。北虫草菌丝液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小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成玉林 - 副教授 -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