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放射性沉降物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介绍

放射性沉降物又称原子弹爆炸沉降物。指降落在远离地面或地下核爆炸场地处的地面或水面上的放射性物质。其危害除了对人体产生外照射外,还会通过空气、水和食物产生内照射。影响最大的核素有锶-89、锶-90、铯-137、碘-131、碳-14和钚-239等。沉降物污染环境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的特性及其作用于人体的组织和器官见表。为了保障居民健康,减少环境中放射性沉降物的最有效办法是禁止任何核武器试验。1

副作用这种尘埃由热粒子组成,是一种放射性污染。动物表皮沾染后可引起皮肤β射线损伤,进而可以导致整条食物链的污染。损伤效果主要因β射线的剂量和能量而定,皮肤受到落下灰中β射线照射的剂量愈大,损伤愈严重。

当动物接受了辐射后,可能会有一系列的生物变化。某些全身通过高剂量辐射后立即死亡,有些则基本正常生活了一段时间,然而随着延迟性辐射效应的发展,暴露于辐射人群中会使他们受到低剂量辐射。

辐射后期或延迟效应之后发生的辐射剂量和剂量等级范围较广。延迟效应可能会在照射数月后甚至数年后出现,其影响的广泛几乎涉及所有的组织或器官。辐射延迟可能出现的后果,有生命缩短、组织癌变、白内障的形成,慢性放射性皮肤炎、生育率降低和基因突变。

沉降物污染环境的主要放射性核素

|| ||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由于放射性衰变和新陈代谢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来源放射性沉降物有很多种,有全通普遍的,还有一些地区特有的。有两种方式会产生放射性沉降物。

核爆炸核武器空爆后所产生的烟云中含有放射性粒子,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边降落边向下风方向飘移。其中较重的粒子在数分钟内即开始降落,24小时内降落在爆区下风方向数百千米的范围内,造成近区沾染;较轻的粒子,在几十小时至几天内降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面,造成远区沾染;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认为,更轻的粒子随风飘移甚至可以环绕地球,经数日、数月,乃至数年后方能降落到地面,造成全球性沾染。

核武器在地表或水表爆炸后,大量的泥土或水会被火球的高温所汽化,并被带入放射性烟云中。当这些物质与可裂变物质或与其他中子已活化的放射性污染物浓缩时,会具有放射性。在下表中的许多同位素会衰变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其他同位素。

严重核事故严重核事故也可能产生放射性沉降物。尽管核反应堆事故没有像核武器爆炸那么严重,但同样可以产生放射性沉降物。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与严重的反应堆事故(如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很大的不同。两者最关键的差异是挥发性与半衰期。

产生条件爆炸方式爆炸的位置主要是两种:空中和表面。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时的谓之空爆,与地表爆炸相比,其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会相对少一些。在半地面方式下爆炸,还会产生一种附加效应,即所谓“基浪”(base surge)。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放射性沉降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当地沉降。在雨雪的冲刷条件下,会加速当地沉降过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源于放射性云层带有大量落下灰的本地降雨(即俗称的“黑雨”),可能会使核爆炸顺风区中的某个地域形成一个重污染区。

核反应堆事故尽管核反应堆事故没有像核武器爆炸那么严重,但同样可以产生落下灰。核爆炸所产生的同位素特征与严重的反应堆事故(如切尔诺贝利)有很大的不同。两者最关键的差异是挥发性与半衰期。2

安全防护在冷战期间,美苏英三国对国民进行了大量的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教育。其中美国的民防措施较为完备。美国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程序,使得人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露于原子尘的时间。但目前流行的防护态度是,全球热核战争一旦爆发,短期生存将是徒劳的,因此亦不再保留防尘庇护所。

面对核放射沉降物,应采用核沾染防护。其主要措施有:在核袭击后,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人员活动的地区进行辐射侦察,查明沾染区情况;人员要力求避开在沾染区或高照射量率的地区行动;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尽量乘坐车辆,在沾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时间;充分利用工事、建筑物和山洞等气蔽物进行防护;及时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对撤离沾染区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进行沾染检查;受染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在撤离沾染区后,要尽快进行洗消,以消除沾染;进入沾染区执行任务的人员,可服用抗辐射药,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存留量。当敌方实施核袭击时,及时采取上述防护措施,可以减轻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及其它军用物资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