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引起羊鼻蝇蛆病的羊狂蝇(Oestrusovis)是一种寄生性昆虫,有关其神经活动和行为生理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尤其是羊狂蝇趋性和生物钟的研究更无文献报告。2羊狂蝇为伞球性分布。由其幼虫侵袭引起的绵羊、山羊的羊鼻蝇蛆病亦在世界各国牧区广为流行。我国各养羊医感染严重,新疆绵羊感染率在70% 以上严重影响养羊业发展。
形态特征形态特征羊狂蝇的成虫体中型,淡灰色,体长10~12毫米,全身密被绒毛,外形似蜂。头大,黄色,复眼小,相距较远,触角短小呈球形,位于触角窝内,触角芒裸,头部和胸部具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小结。翅透明,中脉末端向前方弯曲,与第4+ 5径脉愈合,形成封闭的第五径室,这是狂蝇科的重要特征。腹部具有银灰色与黑绿色的块状斑。一龄幼虫,体长约1毫米,淡黄色,体表丛生小刺。三龄幼虫体长约30毫米,各节背面具黑棕色横带,背面拱起,腹面扁平具小刺,后端平截并凹陷,具2黑色的气门板。
生活习性羊狂蝇的生活史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期。成虫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出现,尤以夏季为盛;雄蝇经交尾后很快死亡,雌蝇受精后,待体内幼虫发育。在晴朗的天气下,雌蝇飞翔更为迅速,寻找寄主,袭击不备之羊,迅速产子于羊鼻孔内或周围,每次产幼虫30~40个,每头雌蝇在数日内能产600只幼虫。刚产下的一龄幼虫活动能力很强,爬入鼻腔固定于鼻粘膜上,并向鼻腔深处爬动,达到鼻腔、额窦或鼻窦内,少数进入颅腔,经9~10个月发育为三龄幼虫。翌春幼虫从固着部逐渐向鼻孔爬出,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地入土或羊粪堆内化蛹,蛹期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成蝇不取食,寿命不超过20天。
危害及防治危害羊狂蝇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蝇类,主要为害绵羊,羊狂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偶尔也可侵入气管和肺,甚至脑,引起羊狂蝇蛆病,病羊的症状为流脓性鼻液、打喷嚏、进而引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慢性鼻炎和额窦炎等症状。羊狂蝇蛆病在世界各地养羊区广泛分布,我国北方地区羊狂蝇蛆感染严重,新疆绵羊感染率在70%以上,患羊减少增重8.29%~3.58%,每只羊月均活重损失0.479~0.6千克。而胴体肉损失达1.19~4.6千克/只,羊毛损失200~500克/只,奶产量下降10%。严重影响羊只生长发育。
人偶而被羊狂蝇幼虫感染后多为眼蝇蛆病,主要症状是流泪、惧光,有异物感,可导致结膜炎、角膜混浊,甚至失明,但虫体通常不能发育。
防治根据羊狂蝇幼虫的寄生规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在成虫产幼虫的高峰期应实施防治措施。但如何解决后续感染并打断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循环,尚无有效的办法。在放牧制度上,炎热的夏季坚持早晚放牧,中午应将羊留在舍内可能可以避开成虫的侵袭。
防治羊狂蝇蛆病,通常采用化学药物,许多国家(包括前苏联)是使用80%DDV乳油熏蒸的方法。我国许多地区在成虫侵袭高峰期也是通过使用有机磷类药物来治疗病羊,收到一定疗效,但安全系数小,投药繁琐,熏蒸时药物不能有效到达鼻腔以及额窦、角窦等部位而使寄生在这些部位的虫体得以逃生是这类药物的不足之处。
黄河谷地的贵德县和高原腹地的玉树县两个不同海拔、气候地区羊狂蝇成蝇出现及消失时间等活动规律的观察结果,选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药物的不同剂型,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中旬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的绵羊200只;采用注射液口服、泼背和片剂口服的方法,对羊狂蝇幼虫进行药物驱除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月上旬驱虫组效果达100%,而10月份驱虫组效果不理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