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名,为蜘蛛目(Araneae),漏斗蛛科。网筑于灌丛、草间、石隙、洞穴等处,是重要的害虫天敌。1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云南、江西、山东等。
迷宫漏斗蛛(Agelena labyrinthica Clerck),雌蛛背甲浅褐色,有2条深褐色条斑纵贯前后,条斑前端狭窄,向后逐渐变宽。颈沟、放射沟及中窝明显。前眼列平直;后眼列强前曲,8眼中以前中眼最大,前、后侧眼靠近。中眼域呈长方形。螯肢前、后齿堤各3齿。步足黄褐色,各节末端暗,有许多刺和毛,跗节的黑色听毛愈近后附节愈长。腹部为灰绿到紫褐色,背面正中有7-8对“人”字形斑纹。腹部腹面和侧面具黄白色鳞斑。雄蛛体色较雌蛛浓,黑褐色。步足较长。腹部窄小,其宽度明显窄于头胸部。1
简介迷宫漏斗蛛结大型漏斗状网,低龄幼蛛结不规则平网,随着龄期的增加渐呈漏斗状,一般到5龄时其漏斗状网比较典型。该蛛般在农田、草原的植株及灌丛中结网,捕食昆虫。迷宫漏斗蛛受惊后,多从漏斗网的下端开口逃走。离网逃走的蜘蛛,一般不回原网,多寻找合适的地方另行结网。自残习性较强,雌蛛残食雄蛛现象较普遍,有时雄蛛亦残食雌蛛。我国大部分省区市均有分布2。
形态特征原形态迷宫漏斗蛛,体长8-14mm,呈椭圆形,全体灰绿色。头胸部有白色车轮状斑纹,口小;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下端,前列眼平直,后列眼前凹前、后列侧眼彼此紧贴,下有附肢6对,第1对螫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足须,似触角,其余4对为步足,由7节组成,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腹部椭圆形,有八字形白斑5对,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盖,腹面后端有肛门,前端3对疣状的纺锤突,第3对纺锤突延伸成1对尾状。
雌蛛体长10-15毫米。背甲浅褐色,有2条深褐色条斑纵贯前后,条斑前端狭窄,向后逐渐变宽。颈沟、放射沟及中窝明显。前眼列平直;后眼列强前曲,8眼中以前中眼最大,前、后侧眼靠近。中眼域呈长方形。螯肢前、后齿堤各3齿。步足黄褐色,各节末端暗,有许多刺和毛,跗节的黑色听毛愈近后附节愈长。腹部为灰绿到紫褐色,背面正中有7-8对“人”字形斑纹。腹部腹面和侧面具黄白色鳞斑!
雄蛛体长5-10毫米。体色较雌蛛浓,黑褐色。步足较长。腹部窄小,其宽度明显窄于头胸部。卵袋:圆形呈扁平状,卵袋表面有疏松丝,呈黄白色,直径在1.10-1.90毫米。卵粒桔红色。每个卵袋内含卵平均在80粒左右,最多可达120粒以上。
习性分布栖息环境网筑于灌丛、草间、石隙、洞穴等处,是重要的害虫天敌。1
生态环境:多栖于草间低处、灌木近地面处、土坎、墙角、篱笆、石隙一带。
生活习性由于结漏斗状网而得名。1
张结漏斗状网。平时 躲在网底的筒状巢口。待昆虫落入漏斗时,即迅速冲出捕食。
分布范围常在灌木林、绿篱上结漏斗网捕食落网的昆虫,近山坡的茶园、高粱、玉米或水稻田,常可见到幼蛛在植物的叶腋间结网捕食。
分布于山东(定陶)、湖南、安徽等省3。
生物学特性寿命历期迷宫漏斗蛛的雌性幼蛛蜕皮7-9次,共有8-10龄期,其中以9个龄期为最多;雄性幼蛛蜕皮6-8次,共有7-9个龄期,其中以8个龄期为最多。全代历期平均310.695-85.99天。
迷宫漏斗蛛的寿命,由于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雌蛛的平均寿命为84.00(42-116)天,雄蛛的平均寿命为38.60(21-52)天。
年生活史迷宫漏斗蛛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卵于11月中、下旬在灌木林、树皮内、砖石堆中、房舍的门窗框上、杂草、桔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蛛在卵袋内停留20天左右后,蜕第一次皮达二龄后出卵袋扩散,于8月下旬见成蛛,在该地区一年发生完整一个世代。
繁殖交配与性比雄蛛于7月下旬发育成熟,雌蛛于8月上、中旬开始成熟。成熟的雄蛛亦可在雌性亚成蛛的网上等待雌蛛的成熟。交配在网上进行。交配期间雌雄蛛相互残杀现象较为严重。我们在室内观察交配成蛛71对,相互残杀的就有24对,占总数的33.80%,其中雌蛛咬死雄蛛的有15对,占残杀总数的62.50%;雄蛛咬死雌蛛的有9对,占残杀总数的37.5%。当然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密度较小,残杀不会这样严重。根据我们室内饲养的结果,迷宫漏斗蛛的雌蛛数要多于雄蛛,其雌雄之比为1.63:1。产卵:迷宫漏斗蛛的雌成蛛一般于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进行产卵。产卵时间在晚上,未见白天产卵的个体。雌蛛一生可产1-3个卵袋。产多个卵袋的个体,以第一个卵袋含卵粒数为最多。产1个卵袋的个体,单雌产卵量平均只有80粒左右;产多个卵袋的个体,单雌产卵量平均在120-150粒之间,最多可达244粒。孵化:卵接近孵化时,颜色变为灰白色。从卵出来的幼蛛呈乳白色,在卵袋内堆集在一起,直至蜕一次皮后,身体变为桔红色钻出卵袋。孵化率平均在90%以上。产多个卵袋的孵化率随产卵次第的增加而孵化率减少。
捕食迷宫漏斗蛛在棉田内,以网捕食鳞翅目害虫的成虫及蝗虫。
性状鉴别体呈椭圆形,头胸部橙黄色,眼区黑色,头胸部中央有凹陷,自凹陷向左右伸出黑色放射条纹。腹部灰褐色,有浅色纵纹,纵纹两侧有褐色线条。腹部下面橙黄色,步足浅褐色,有灰褐色环纹。纺绩器较长,橙黄色。体轻,质脆。气微,味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