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豹纹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豹纹鲨,Stegostoma fasciatum (Hermann, 1783) ,又称大尾虎鲛,是属于一种豹纹鲨科的脊索动物。体延长,躯干圆柱形,尾部侧扁。头圆锥形。头后部至第2背鳍后部具纵行皮嵴3行。腹鳍和臀鳍间也具皮嵴3行。口小,亚前位;口隅处上、下唇褶发达。多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我国东海、南海。生性羞怯,行动缓慢,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卵生。

外形特征豹纹鲨,又称大尾虎鲛。是豹纹鲨科又称虎鲛科(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须鲛目的其中一科)仅有的1属1种。生性羞怯,行动缓慢,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卵生。豹纹鲨拥有与众不同的身形:体长可达2.4-3.5米,体侧有显著的棱状突起,大大延长的尾鳍几乎占到体长的一半。豹纹鲨幼年期和成年期的色彩及图案差异很大。年幼时称它们为斑马纹鲨,粗大的黑白条纹覆盖全身;长大后变成浅褐色斑点遍布全身,具豹子一样的花纹,因而得名豹纹鲨。

体干圆柱状,尾部侧扁;体侧具明显之隆嵴。头圆锥形,稍纵扁;头侧不具皮褶。吻端宽圆。眼很小,侧位,无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缘具短而尖凸之须;具口鼻沟。喷水孔中小,同大于眼径或略小。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几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中大,腹位,横向。齿小,叁尖头型,即具中央齿尖,侧边各具1小齿尖。尾柄无侧隆嵴或凹洼。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前方;第二背鳍位于第一背鳍后方不远;胸鳍宽大而圆;尾鳍很长,几占全长之一半,上叶不发达,仅见于尾端;尾鳍下叶前部不突出,中部低平,中部与后部间具缺刻,后部为小叁角形,微突出,与尾鳍上叶间有一缺刻。幼体深褐色,具许多黄色细狭横纹和斑纹;成鱼黄褐色,具许多深色斑点,各鳍亦散布许多深色斑点,腹面淡色。细长之体躯,使其可轻易穿梭于礁石尾部很长,但不像长尾鲨那样上翘。对大多数鱼类来说,一生中只有一种颜色,而豹纹鲨则会“换装”,小时侯体色比较深,漂亮,而一到成鱼就变成黄褐色了,而且还加了许多色斑点,粗粗一看,以为是隐藏在海底珊瑚中的一头虎豹。豹纹鲨虽然它长有一身虎豹皮,而且有的个体也可达到3米长,但生性老实本分,徒有“豹”名。它平常在海底生活,不得已而挑些游动能力不强的软体动物及甲壳类动物充饥,不会轻易冒犯同类。在我国南海及东海南部经常可见到豹纹鲨1。

分布范围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中国东海、南海。包括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加坡、新几内亚等海域。

生长繁殖卵生:雌性豹纹产下紫黑色的卵,表面铺着毛纤维。雄性达到性成熟,为1.5-1.8米,雌性约1.7米 。豹纹鲨野外寿命平均25岁。

生活习性豹纹鲨暖海性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大陆架与岛屿架的沿、近海中大型鲨鱼,性情较温顺,举凡砂泥底、石砾底、礁石区、珊瑚礁区等水域皆可见其踪迹。夜行性,白天活动力迟缓。肉食性,主要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亦捕食小鱼。若激怒它,会展开攻击行为,有潜在性危险。无主动袭击人类记录,很难饲养。

分类问题国内早期文献,如《中国软骨鱼纲》(1960)、《南海鱼类志》(1962)、《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将豹纹鲨 Stegostoma fasciatum( Hermann)归入鼠鲨目 Lamniformes中的须鲨科Orectolobidae。《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上册)(1987)将豹纹鲨归入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中的须鲨科。《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2001)已将豹纹鲨归入须鲨目中的豹纹鲨科Stegostomatidae2。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