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相关新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头

额突较小、约位于额缘中央处。额鬃列6(4—7)根鬃;眼鬃列4根鬃、近眼鬃者较小;后头鬃3列、依次为2—6、4—7和4—6根鬃。触角梗节端鬃F超过棒节中点但未达顶端、9则达到或稍超过顶端。下唇须末端达前足基节I/2—3/5处。

胸前胸栉共18—20根栉刺、背方栉刺超过某前背板的长度,前胸背板1列鬃5(6)根。后胸后侧片有7—1 1根鬃。后足基节内侧下部近前缘处有5一12根小刺鬃;胫节外侧于上2/3处有3—5根鬃。

腹第1—7背板各具2列鬃,但3—7背板往往不全;矽第2—7背板主鬃列在气门下各具1根鬃,9仅’2·6背板气门下有1根鬃,气门小而端尖。第l一5背板长鬃、前下方尚有短鬃6一15根。可动突较短、长约为宽之3倍;不动突前后叶之间内凹较深,后叶宽大;柄突细长稍上翘。第9腹板前臂端部较宽;第9腹板后臂端膜质背突尖而较长,端部有8—13根小刺鬃,其腹侧有2(3)根细长鬃和约8根细短鬃。阳茎(图445)端背叶较宽;钩突近椭圆形;阳茎杆(弹丝)较粗壮。早(图446)第7腹板后缘有不宽而较深内凹、背叶长于腹叶,腹板上有5(4)根长鬃和4—9根短鬃。第8背板气门扩大不明显,后背突呈尖角状。肛锥长约为宽的4倍,长端鬃为肛锥长之l,5—2,0倍。交配囊管特长、约接近后足胫节之长,且具细长之骨化加深。

鉴别特征相关新蚤同斯氏新蚤近似,但其矿可动突较短,第9腹板后臂端部之膜质突更尖而长;辛交配囊管更长而细,其长度近后足胫节之长,可与斯氏新蚤相区别。1

危害传播鼠疫在人蚤大量发生的鼠疫患者住房,人蚤可以感染和传播鼠疫菌早由法国学者在摩洛哥予以证明。日本和美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先后于1940年前后和五十年代初期曾在我国多次撒布带菌人蚤,进行罪恶的细菌战,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谴责。我国于1949年后在鼠疫调研中也先后在青海、广东发现带菌阳性人蚤,但未发生人间鼠疫流行。由此可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人蚤是潜在的传播鼠疫的媒介之一。2

绦虫病人蚤和犬栉首蚤、猫栉首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一样,都是犬复殖绦虫和长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前者的终宿主通常是狗、后者是鼠。人,特别是儿童,在误将阳性蚤体经口吞入时可受染,曾发生少数病例(参阅“疾病关系”有关章节)。

蚤类刺叮症由人蚤直接叮人吸血常可引起刺叮症。其轻重程度视人及其体质而不同。多数人被刺叮后有红斑、奇痒等反应,一般不久即消退恢复,但一般儿童或新迁入者较严重,特别是不少人过敏,可产生变态反应,不仅影响睡眠休息而且发展成风块,或继续扩大范围,以至由于瘙痒而被细菌感染,引起溃疡,或形成慢性皮肤病,长期不愈。这种危害虽不是严重的传染病,但对农村广大群众来说危害亦不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