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刺蛾(Latoia sinica Moore)又名褐袖刺蛾、小青刺蛾,是属于刺蛾科绿刺蛾属的一个物种。成虫体长约12mm,头、胸及前翅绿色,翅基与外缘褐色,后翅灰褐色。卵椭圆形,黄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5~22mm,体黄绿色,茧椭圆形,棕褐色。蛹莲子形,黄褐色。分布于华北、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
形态特征成虫长约12毫米,翅展21~28毫米;头胸背面绿色,腹背灰褐色,末端灰黄色;触角雄羽状、雌丝状;前翅绿色,基斑和外缘带暗灰褐色;后翅灰褐色,臀角稍灰黄。卵扁平椭圆形,长1.5毫米,光滑,初淡黄,后变淡黄绿色。幼虫体长16~20毫米;头小,棕褐色,缩在前胸下面;体黄绿色,前胸盾具1对黑点,背线红色,两侧具蓝绿色点线及黄色宽边,侧线灰黄色较宽,具绿色细边;各节生灰黄色肉质刺瘤l对,以中后胸和8~9腹节的较大,端部黑色,第9、10节上具较大黑瘤2对;气门上线绿色,气门线黄色;各节体侧也有1对黄色刺瘤,端部黄褐色,上生黄黑刺毛;腹面色较浅。蛹长13~15毫米,短粗;初产淡黄,后变黄褐色。茧扁椭圆形,暗褐色。
危害作物桃、枣、樱花、苹果、梨、李、柑橘等多种植物。
典型症状幼虫啃食寄主植物的叶,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1。
生活习性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卵多成块产于叶背,每块有卵数10粒作鱼鳞状排列。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动危害。
生物学特性北方每年发生1代,安徽2代。1代区5月间陆续化蛹,成虫6~7月发生,幼虫7~8月发生,老熟后于枝干上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7月,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l代成虫;第2代幼虫8月底开始陆续老熟结茧越冬,但有少数化蛹羽化发生第3代,9月上旬发生第2代成虫;第3代幼虫11月老熟于枝干上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卵多成块产于叶背,每块有卵数10粒作鱼鳞状排列。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动危害。
发生规律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枝干或浅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成虫羽化期分别为5月中旬和8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危害期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危害期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下旬起第二代幼虫老熟,开始在树干上或沿干爬至土中结茧越冬2。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成虫羽化前摘除虫茧,消灭其中幼虫或蛹,及时摘除幼虫群集的叶片。
(2)药剂防治。幼虫危害期喷药,常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硫胺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0%氯马乳油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功夫3000~3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000~3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