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喙头蜥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喙头蜥1为楔齿蜥属(Sphenodon)两种似蜥蜴的动物,是三叠纪初期出现的喙头类残留下来的唯一代表,人称“活化石”。是喙头目(Rhynchocephalia)唯一现存的爬虫类动物。仅见于新西兰的某些小岛。喙头蜥,因牙齿构造也称为楔齿蜥。其他名称也有鳄蜥或新西兰鳄蜥,亦可称为刺背鳄蜥。

物种信息三眼的蜥蜴: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睑(即瞬膜),能水平地闭合。两个正常眼睛之间有一松果眼,功能不详。在头骨下方眼睛後部有一个骨头突出的弓形结构,由太阳穴部位的两大开口形成(顳窝)。蜥蜴无此结构,故被普遍引为证据说明楔齿蜥不是蜥蜴,而是几乎要灭绝的喙头目的幸存者。

三眼“蜥蜴”——喙头蜥(楔齿蜥)

Pleurosaurus腹躯龙(水生)

Homoeosaurus 拟始蜥Planocephalosaurus冈瑟氏楔齿蜥

斑点楔齿蜥

Series Amniota 羊膜动物

Class Sauropsida 蜥形纲

Subclass Diapsida 双孔亚纲

Infraclass Lepidosauromorpha 鳞龙次亚纲

Superorder Lepidosauria™ 鳞龙总目

Order Sphenodontida 楔齿目(喙头目)

Family †Pleurosauridae 腹躯龙科

Genus †Pleurosaurus™ 腹躯龙属

†Pleurosaurus goldfussi Meyer, 1831 高氏腹躯龙

Family Sphenodontidae™ - tuataras 楔齿蜥科

Genus †Homoeosaurus 拟始蜥属(清龙属、正原蜥属)

†Homoeosaurus maximiliani Meyer, 1845 麦氏拟始蜥

Genus †Planocephalosaurus

Genus Sphenodon™ 楔齿蜥属

Sphenodon guntheri Buller, 1877 冈瑟氏楔齿蜥

Sphenodon punctatus™ (Gray, 1842) - tuatara 斑点楔齿蜥

非蜥蜴原因楔齿蜥长约70公分(28吋),重达1公斤(2.2磅)。有两对发育良好的脚,从颈部向下至背部有鳞状脊。与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睑(即瞬膜),能水平地闭合。两个正常眼睛之间有一松果眼,有感光作用事实上,楔齿蜥与其近缘拟始蜥(Homeosaurus, 或译清龙)差异不大,後者生活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

楔齿蜥一直被认为是单一种斑点楔齿蜥(S. punctatus),但权威专家们承认还有另一种外形近似它的冈瑟氏楔齿蜥(S. guntheri)。楔齿蜥夜间活跃,栖於洞穴,以昆虫、其他小动物和鸟蛋为食。对较低的温度适应良好。春季在离洞穴一段距离处,产8∼15枚卵,到下一个春天才孵化。有些楔齿蜥的寿命长约100年,雄性喙头蜥可以活数百年。2

种类本科动物仅发现于新西兰,发现时定为两种,后归为一种,之后又重新划分为两种。除本种(亦名斑点楔齿蜥)外,还有一种为Sphenodon guntheri(兄弟岛楔齿蜥)更罕见1。

形态体长500~800毫米。雄性较雌性大,形似大蜥蜴。通身橄榄棕色,背面被以颗粒状鳞片,每一鳞片中央为1小黄色点;背面和腹面皮褶处有大鳞片;背,尾脊部有由较大的三角形鳞片构成的鬣。前颌骨在头骨的前部形成一种悬垂的带齿的“喙”;顶眼发达;没有鼓膜与鼓室;雄性无交接器,借雌雄二者的泄殖肛孔相并达到授精的目的。喙头蜥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爬出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动物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变动于6.2~13.3℃之间。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间或也以这些海鸟的卵或雏鸟为食。但喙头蜥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蠕虫和软体动物。夏季(赤道以南的夏季是11月至次年1月)在远离所居洞穴的沙滩上的浅穴中产卵10枚左右,产毕将穴填平。卵长形,长径约28毫米,白色,硬壳。卵在沙穴中受阳光加热孵化,至8月左右发育接近成熟。此后似乎进入蛰伏状态,发育转慢,直到度过第二年夏天,即一般须经13个月才能孵出。

特点本物种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第三只眼睛。所谓“第三只眼睛”,即松果体,在脊椎动物的大脑中广泛存在,与感光功能有关,其结构与眼睛相似。但在其它动物中,松果体通常退化并深埋于颅腔内,而喙头蜥的松果体则露出并可感光。喙头蜥有瞬膜能水平地合。这只眼睛的作用目前还不眀确。喙头蜥眼睛后方有一个骨头突出的弓形结构,一般蜥蜴没有这种结构。3

分布地区19世纪以前,喙头蜥主要栖居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绝灭边缘。

繁殖方式楔齿蜥的雌性能够和睦相处,雄性则更多的是充满攻击性,因此雄蜥不仅需要以此来吸引异性,还要在同性中以此进行竞争。

发情求偶期间,雄蜥甚至不顾长途跋涉去与其它雄蜥争斗,其实它们是为了鼓舞士气,往往先胀大喉部的液囊,挺起背椎骨,发出沙哑声音,然后向前猛冲。虽然楔齿蜥有锋利的爪,但它们的上下颚在打斗中才是利器,大部分年长的雄蜥身上都留有这些暴力的疤痕。

楔齿蜥的交配多在2-3月进行,求偶时雄蜥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胀大颈部,挺起脊椎骨,尽可能在洞口前用四肢支撑身体使之离开平时所爬伏着的地面,以吸引雌蜥的注意。一旦博得雌蜥好感而靠近时,雄蜥就会用一种特有的僵硬步法围绕着她爬行,得到她的青睐,雌雄楔齿蜥就会两厢情愿地进行交配。由于雄蜥没有阴茎或交配器官,交配时,雄蜥攻击地咬住雌蜥的颈部,把她翻转,再用他的尾巴包起她,精子通过雄蜥身体流入雌蜥泄殖腔。

之后,雌蜥在10-11月寻找一个合适的海鸟窝,在几晚时间用自己的前肢挖掘与抛运洞内的泥土,将其改造成一个大约直径20cm宽、150cm长的地下洞穴。筑巢的雌蜥不会考虑其它楔齿蜥的巢穴,在掘洞时,难免会挖掘开别家的洞,暴露或大破人家的蛋。“产房”完成,雌蜥才会在洞中产下8-13个蛋,直到12-1月它们才孵蛋,孵化期长达12-14个月。

楔齿蜥新生的蛋虽是白色,但它们很快就会被染成泥土色。当这些蛋快孵出时,它们会吸收泥土里的水分,使蛋的表面变得浮肿。雏蜥在出壳前用鼻尖上坚硬的破蛋器(或称卵齿)来撕裂外壳。接着,泥土色的初生雏蜥钻出泥面,在此期间,蛋囊仍然黏着雏蜥,需几天后变干而掉下。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