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福寿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个体大,每只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称。福寿螺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1

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2

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3

生活习性

福寿螺喜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

生长繁殖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0℃。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一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

广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长93天开始产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历期102天,日均温27.1℃,相对湿度88%,二代螺生长63天产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历期74天,日均温29.5℃,相对湿度87%。三代螺生长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为幼螺,日平均温度18.2℃,相对湿度78%,各代螺重叠发生。螺龄为20~80天,每只螺经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只,孵化率为70.1%,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3

分布范围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1

中国分布: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台湾、湖南等省。3

危害

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在广西鹿寨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莲藕,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于10万公顷。对福寿螺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防治,养鸭食螺是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防治不力。特别是选用的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严重污染水质;施药量大、成本高、效果差。4

福寿螺能够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达20%以上。除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外还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等疾病。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 2

防治

农业措施

(一)消灭越冬螺源。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因此要在春耕前清理稻田边水沟,清除淤泥和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残螺量。同时对沟渠和低洼积水处,采用药物进行防治。

(二)阻断传播。在重发生区的下游片区,灌溉渠入口或者稻田进水口安装阻隔网,防止福寿螺随水进入田间。

(三)人工捕杀。在春季产卵高峰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田间、沟渠边卵块,带离稻田喂养鸭子或将卵块压碎。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早晨和下午人工拾螺。人工摘除卵块和结合农时捡拾成螺。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采取人工拾螺,也可控制为害。

(四)人工诱杀。稻田淹水后,在稻田中插30~100厘米高竹片(木条、油菜秸秆),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秸秆)上集中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数量以每亩30~80根竹片(木条、秸秆)为宜,靠近田边适当多插,方便卵块摘除。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采取养鸭食螺。放鸭时间为水稻移栽后7~10天至水稻孕穗末期,每天早晨和下午五六点钟各放养一次鸭群(每亩15~30只)到稻田和水渠中啄食幼螺,降低螺的数量,减少危害。

化学防治

(一)防治指标。水稻苗田期1~2头/平方米,田边卵块1个/平方米,分蘖期3~4头/平方米,卵块1~2块/平方米 。

(二)防治药剂。10%蜗狙颗粒剂,6%密达杀螺颗粒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等。

(三)施药时期。两次施药:1、秧田水稻2叶1心期施药。2、移栽时施药。如螺害严重隔10天再施药1次。

(四)施药方法

10%蜗狙颗粒剂每亩用量为400~500克左右,田间均匀撒施或者拌细土5~10kg撒施。

6%密达杀螺颗粒剂每亩用量为400~550克左右,田间均匀撒施或者拌细土5~10kg撒施。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每亩用60克兑水20公斤喷雾。

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水层1~3厘米,保水7天。

施药后24小时以内下大雨就需要补施1次。

杀螺剂对鱼类有毒,施药后7天不可将田水排入鱼塘,也禁止放养鸭子。5

养殖技术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或大苹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贝类。近年我国许多省市引进,进行繁殖和试验,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福寿螺肉色金黄,脆嫩味美,是供人们享受的佳肴。据测试,螺肉蛋白质含量为29.3%,脂肪含量为0.3%,此外还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是一种很有发展的养殖水产品。

福寿螺生命力强,很少患病;适应性广,容易饲养;食性广泛,麸皮、豆饼粉及鲜嫩水陆生草类,都可作为福寿螺的饵料;生长迅速,产量高,周期短,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幼螺经半年饲养,个体可达200g,一般亩产可达2000—3000kg;繁殖力强,孵出后的幼螺,饲养4个月便可产卵,在水温适宜时,每15—30d产卵一次,每次产卵100—200粒,卵产出7—15d后孵出幼螺。因此,积极开展养殖福寿螺的生产,不仅可丰富市场水产品花色品种,也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源,促进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一、生活习性

福寿螺的螺体呈圆椎状、宽螺蚊,黄褐色,个体大;喜阴怕光,喜洁怕脏,适宜在清新的浅水中生活。螺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12℃以下活动力减弱;水温8℃时基本停止活动,进入冬眠;6℃以下会被冻死。在适宜温度下螺摄食量大,生长快,尤以傍晚食量最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构成主要以人工饵料为主,辅以天然饵料。幼螺喜食绿萍、麸皮、豆饼粉、腐殖质等细小饵料,成螺主食鲜嫩水生植物、青菜和各种无毛刺的青草,辅以商品饲料。雌螺个体大,螺身短,厣微凹;雄螺个体小,螺身长,厣凸起。生产中一般以每4—6只雌螺配一只雄螺为宜。交配后雌螺傍晚爬离水面,在植物茎叶、地壁或竹竿上产卵。卵呈胶块状,粉红色。产卵后10—20h,饲养者可轻轻将卵块收集起来,集中孵化。7—15d后,卵粒逐渐变为白色,小螺即可破壳掸入水中,开始摄食生长。

二、养殖方式

螺的养殖一般采用单养法。目前螺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精养、小土池精养、池塘养殖、水沟养殖、网箱养殖和稻田养殖等方式。

1.水泥池或小土池精养。此种养殖方式适用于农家庭院。一般每个池塘长5m、宽2m、深。0.6m。由于池塘面积小,在管理中应注意水质变化。水泥池底铺上20cm厚掺有一定沙质的塘泥,以供螺体钻泥栖身避暑和防寒。新建池应先放水浸泡10—15d,然后换水养螺。

2.池塘养殖。池塘水面较宽阔,水质稳定,故池塘养殖福寿螺生长快,单产高。池塘面积3亩以下为宜,水深lm以下。有些养鱼产量低的浅水塘改养福寿螺效果更好。一般每亩投放幼螺5-10万个,一次放种,多次收获,捕大留小,同时让其自然繁殖,自然补种。 3.水沟养殖。可利用水沟或在低洼田挖沟养螺。养螺用的水沟宽lm,深0.5m左右为宜。养螺水沟要搞好排灌水设施,用栏栅把沟分成数段,以便投饵和管理。筑起的土基可以种瓜菜或青饲料。

三、养殖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养殖环境。福寿螺要求水质清新,所以养殖水面应排灌方便,水深以0.3—lm为宜。面积大则3—5亩,小则几平方米均可。养殖水面应栽植水生植物,为螺提供避暑避光栖息的环境,同时又可为其提供天然饲料。一般水生植物密度可占水面30%—35%。为了便于投饵和管理,可用竹竿将水面拦成数区。在成螺池水面中多插竹木条等,为雌螺提供产卵场所。鲤鱼、罗非鱼、鳖都吃食幼螺,可以投放点白鲢鱼种;故放螺前应用药物除害。排、进水口应拦挡密眼网,防止螺随水漂走。

2.螺的放养。放养密度应根据水源、饵料、管理条件以及苗种大小和计划收获规格等条件确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刚孵出的幼螺5000个左右;20d长至3g左右可稀疏为2000个左右;以后又可随螺体长大而酌减稀放;也可一次放足,随个体长大,逐步捕大留小。 螺体规格不一,摄食能力也不一样,有条件的地方,应将不同规格的螺分开饲养,以求其摄食均匀,同步生长。

3.投喂饵料。日投饵总量,一般为螺总重量的10%左右,其中精料为螺总体重0.5%以上,青饲料以满足其摄食需要而定。饲料要求新鲜不腐败变质。青饲料与精饲料同时投喂时,可先投喂青饲料,待其基本吃光,再投喂精饲料。福寿螺忌光线直射,白天沉入水底或躲在阴暗处,晚上浮到水面活动摄食。因此,投饵应在傍晚进行。

4.水质管理。福寿螺的食量较大,排泄物多,池水易腐败变质,因此,水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为了保证螺能持续快速生长,要经常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水质恶化时螺生长减慢,甚至死亡。有条件的地方,可使养殖水域保持微流水效果最佳。静水养殖一般7d左右换一次水。

5.孵化。为了提高螺卵孵化率及便于强化幼螺培育,须将卵块集中孵化。方法是在孵化池(或幼螺培育池)水面上20—30cm,平架设一竹箔(上有许多小孔),将卵块平铺于箔上。卵块上盖有遮荫物(如树枝等),防止烈日曝晒。幼螺孵出后落入水中,开始摄食生长。

6.除害防逃。鼠类及黄鼠狼对福寿螺的危害较重,鼠类特别善于吃靠近水边的螺,故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同时应随时检查排进水口处设置的密栏栅牢固程度,防止螺随水而走。

四、越冬保种技术

1.干法越冬。据实验,福寿螺在全干燥环境中,紧闭厣甲,可以安全渡过208d,成活率达91%。因此采用干法越冬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具体做法是,当水温降到12℃左右时,将螺捞起用净水冲洗干净,放在室内晾干。在晾干过程中螺即排放粪便,紧密封闭厣甲,不遇水不再出来活动。3—5d后剔除破壳螺和死螺,然后装入纸箱。为了给螺创造一个干燥环境和防止挤压外壳,在装箱时应放一层螺,垫一层纸屑或刨花,然后捆好,放在通风干燥处(6℃—15℃)。越冬过程中不可受冻害,如果结冰,螺将被冻死。待来年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把螺放回水中,螺即开始活动和觅食。

2.湿法越冬。在室内空闲地方,用板或砖石墙隔成一个个方格,每格长2m,宽lm,深25cm,在格内铺上无毒聚乙烯薄膜,做成一个个小水池,灌入20cm深的水,每池均具有独立的排、进水系统。水温保持在6℃以上。然后每池放1.5—2.5g螺种3000—5000个,或亲螺300—500个(亲螺池深50cm,水深30cm),便可安全越冬。越冬期间,若水温多在15℃以上,要适当投喂饲料。若水温经常在20℃以上,亲螺会产卵,要做好孵化工作。投饵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管理,防止因水质恶化而死螺。

危害

北京有两人吃过“麻辣福寿螺”、“凉拌螺肉”两道“美味”后,被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病人出现了持续两周的头痛,严重的时候头部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的时候头痛得更厉害,同时觉得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伴有发烧、乏力等症状。经过医院专家的详细检查后,一致诊断为“广州管原线虫病”。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介绍,每只福寿螺含广州管圆线幼虫多达3000至6000条。轻度感染者会有轻度的头痛以及低热,严重者会有较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确诊后以丙硫咪唑等药物进 行治疗。建议食用过福寿螺等螺类的人,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6

相关

以7.5 g左右的成年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为对象,研究p H值(2.5—11.5)、光周期(24 h光照、12 h光照和无光照)和食物(喂食和不喂食)三因子的联合作用下对福寿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7结果表明,无光照和饥饿条件下,福寿螺在酸性p H值4.5和p H值3.5试验的第24天均达到50%致死率,在碱性p H值10.5试验的第21天死亡率达到53.3%;试验第27天,无光照和饥饿条件下,p H值2.5和p H值11.5的死亡率则分别达到最大为66.7%和80%,产卵量均仅为20粒,孵化率分别低至6.06%和5.97%;24 h光照和喂食条件下,p H值7.5试验的第27天福寿螺体重增长率最高,为17.78%(而12 h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则分别仅为7.03%和5.47%),但此时产卵量只有180粒,孵化率仅为8.23%,延长孵化历时到16.6 d,而此酸度下12 h光照(最接近于自然节律),最终产卵量达到1600粒,且卵的孵化率高达84.66%,孵化历时为13.53 d。7以上结果说明,福寿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和抗饥饿能力,但过酸(p H值≤3.5)和过碱(p H值≥10.5)的环境,也会严重抑制福寿螺的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别是在福寿螺缺乏足够食物条件下,抑制作用更强;光周期对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较大,连续24 h光照会极大地刺激福寿螺的体重增长,但同时会干扰福寿螺繁殖,减少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延长孵化历时;而12 h光照在3种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完全黑暗则会严重抑制福寿螺的生长发育及降低其繁殖能力7。

福寿螺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它适应性强、食性广泛、繁殖速度快,近年来对稻田等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危害。本研究通过室内养殖试验,探讨了福寿螺对水体环境,以及福寿螺养殖液对水体放线菌和酵母菌的影响效应8。结果发现,与对照处理相比,养殖福寿螺的水体呈弱酸性,水体的浊度、总氮、总磷等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同时,福寿螺养殖液使水体中总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促进效应,但不同密度福寿螺的养殖液对酵母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入侵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福寿螺入侵的生态危害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8。

为了解福寿螺耐寒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对华南地区的雌雄福寿螺进行了过冷却研究及低温胁迫下存活率调查,并对入冬前后其体内耐寒性生理生化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雌雄螺的过冷却点均值分别为-6.83℃和-6.26℃,雌螺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雄螺;进入冬季后,福寿螺自由水含量明显下降,结合水、甘油、脂肪、糖原含量均出现明显上升,除甘油外,其余各耐寒性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未经过冷驯化的雌雄福寿螺经过10℃处理7d后存活率均在90%以上,继续在5℃下培养7 d后存活率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壳高差异.野外调查发现在福寿螺自然种群中雌螺多于雄螺.表明福寿螺雌螺的耐寒能力强于雄螺.这对进一步探索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自然性比及其耐寒性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

福寿螺是IUCN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福寿螺属于热带软体动物,采用万用电表联接热敏电阻法研究了福寿螺在低温胁迫下的过冷却点,并探讨了不同个体福寿螺在过冷却发生后的死亡率和体内组织损伤10。结果表明:1)各种螺高的福寿螺冷却点均值为-6.96℃,范围在-6.21—-7.32℃之间,恢复最高体温均值为-4.07℃,范围在-3.07—-4.93℃之间,过冷却后维持时间均值为45.97 min,范围在18.60—75.34 min;2)福寿螺的过冷却点大小受螺高影响,螺高35 m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