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熊蜂属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熊蜂属(Bombus;bumble bee)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膜翅目、蜜蜂总科、蜜蜂科的1属。该属昆虫通称熊蜂。熊蜂因为体态似熊而得名。外形近似蜜蜂,但唇基隆起;颚眼距明显;第1亚缘室被斜脉分割;雌蜂和工蜂后胫具花粉篮,胫节外侧光滑,边缘具长毛;雄蜂阳茎基腹铗和刺缘突突出或明显超过生殖突基节。熊蜂个体大,寿命长,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吻,对一些深冠管花朵的授粉特别有效。

简介熊蜂属( bumble bees)多种植物特别是豆科红车轴草的重要传粉昆虫。学名B0 n bus latreile蜜蜂科。本属已知300余种,广泛分布于寒带及温带,特别在高纬度较寒冷的地区种类丰富,个体大向北可分布到距北极圈880千米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岛及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热带地区极少或无分布,中非和南转地区无分布。体粗壮,中型至大型,黑色,全身密被黑色、黄色或白色、火红色等各色相间的长而整齐的毛。口器发达,中唇否较长,但也有较短的个体唇基稍隆起,而侧角稍向下延伸;上唇宽为长的两倍,颚眼距长;单眼几乎呈直线排列。胸部密被长而整齐的毛;前翅具三个亚缘室,被伪脉斜割,翅痣小。雌性后足跗节宽,表面光滑,端部周围被长毛,形成花粉筐;后足基胫节宽扁,内表面具整齐排列的毛刷。腹部宽圆,密被长而整齐的毛;雄性外生殖器强几质化,故其生殖节及生殖刺突均呈暗褐色。多食性,社会性生活,巢内包括一个体大的雌蜂和雄蜂,以及个体小数量多的工蜂。一般在十表(如鸟巢、干草下或土缝隙中)筑巢,也有些种类在土中(如鼠洞、蛇洞、土等)筑巢,其深度不,巢体零乱。巢内包括用以产卵及哺育幼虫的室蜜窒及花粉室等,巢室由腹部腹板蜡腺分泌的蜡制成,呈小罐状。一个巢内又有十几至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巢室粘在一起,有些种类在同一地块筑巢,可形成较大的巢群,且一年复年在旧巢基上筑新室。一年一代,受精的雌蜂于巢内越冬,次年春天飞出巢穴,产卵后20余大出现第一批工蜂,飞出采集花粉及花蜜,雌蜂连续产卵再出现新的工蜂。夏末出现雄蜂及雌蜂,交配后雄蜂死去,当乍的雌蜂越冬,秋季工蜂逐渐死亡。

熊蜂属在中国分布广泛,北方比南方种类丰富,亚热带的高山高原地带有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偶见1-2种。因熊蜂的地理分布广,所以有很多种类具有各种类型的地理亚种。中国分布的一些长口器种类,如长颊熊蜂和地下熊蜂( B subterraneus l.)都是红车轴草的重要传粉蜂。澳人利亚已引进些种类为车轴草传粉1。

种属分布该属已知300余种,除南极洲外,各洲都有分布,广泛分布于寒带、温带,其中温带地区较多。中国的熊蜂不少于150种,分布极广。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熊蜂种类极为丰富,新疆有典型的草原荒漠种松熊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典型的针叶林种藓状熊蜂和森林草原种乌苏黑熊蜂。在青海、西藏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山区,熊蜂种类亦丰,青藏高原有典型的高山种猛熊蜂,云南、四川有喜温的种类鸣熊蜂,但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平原上熊蜂很少。

形态特征熊蜂属隶属于蜜蜂科,本属的主要特征为:体型大小不一(从几毫米至30多毫米)。前翅具3个亚缘室,第1亚缘室具斜脉(伪脉),下部窄于第2亚缘室;体被长毛,有些种毛色鲜艳;三个单眼呈直线排列;雌蜂及工蜂后足胫节特化为采粉器官,外表面裸露稍凹陷,边缘具长毛,常称作花粉篮;雄蜂生殖器几丁质特化,黄褐至黑褐色2。

生活习性熊蜂与蜜蜂同属于社会性昆虫,其进化程度处于从独居蜂到半社会性蜜蜂的中间阶段。职能有分工,分雌蜂、雄蜂和工蜂。大多数种类一年1代。一个蜂群只有1个雌蜂。以雌蜂越冬。春暖花开时,越冬的雌蜂开始活动——寻找建筑蜂房的地点、采粉、繁殖等。工蜂羽化以后,立即清理巢房、储备蜂粮、调节巢房温度以及与雌蜂共同照料子蜂。雄蜂出现较晚,专司交配,交配后几天即死亡。

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在田间采集。而且,熊蜂不像蜜蜂那样具有灵敏的信息交流系统,它能专心地在温室内作物上采集授粉而不去碰撞或从通气孔飞出去。

价值意义熊蜂是益虫,对于农林作物、牧草、中草药以及野生植物的传粉起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牧草的传粉效果显著。有些国家为了提高牧草的产量,已经开始人工繁殖熊蜂。

熊蜂是温室中比蜜蜂更为理想的授粉昆虫,尤其为温室内蜜蜂不爱采集的具有特殊气味的番茄授粉,效果更加显著,增产幅度高达30%以上。用熊蜂给温室蔬菜授粉,不但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改善果菜品质,减少畸形果菜的比率,解决运用化学授粉所带来的激素污染等问题。

熊蜂是自然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指标动物,对于动物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均有一定意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红珍 - 研究馆员 - 北京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