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鉴定
石龙子为本品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似蛇有足,头扁尾长,形细。20~32cm约长,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备者为雄体。入药为胜;色不全者多为雌性,稍次。
生活环境资源分布石龙子的分布区域很广泛,国内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香港。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2
生活习性石龙子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2
石龙子以鸟虫为食,擅长躲避人类,很难发现石龙子。
形态特征石龙子,全长~21cm。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有瞬膜;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3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4 。
功用主治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2
相关选方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2
化学成分全体含蛋白质、肽类、氨酸、脂肪。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脂酸占总脂肪酸的80%,而油酸(oleic acid)占40%B-细胞含肾上腺素,葡萄糖原,皮质醇(Hydrocoritsione)。2
传统功用在中国两湖、两广、安徽福建及其他地方均有将中华石龙子用作食材的习惯,两广地区有一种以石龙子剁成肉馅的饼在民间很是流行,福建地区有用石龙子作为汤料和菜肴。2
古籍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 而未尝闻中人。”②《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 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 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自与草泽之蛇师,屋壁之蝘蜒不同。今将三者考正于左,其义自明矣:生山石间者曰石龙,即蜥蜴,俗呼猪婆蛇,似蛇有四足,头扁尾长, 形细,长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生泽草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 水蜥蜴、蝾螈,俗亦呼猪婆蛇,状同石龙而头大尾短,形粗, 其色青黄,亦有白斑者,不入药用。生屋壁间者曰蝘蜒,即守宫也,似蛇医而短小,灰褐色,并不螫人。”2
相关俗语潮汕俗语:狗母蛇假龙
因为石龙子长得有点像传说中的龙,而“龙”与“灵”在潮州话中谐音。故此,这个俗语是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人,嘲笑他们假灵精、假道行、假有为,其实没什么真本领;其义之二,是从字面意思看,蛇和龙外貌合神离,用来讥讽那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人或事。
饲养环境石龙子体型中等,尾较长,体表鳞片光滑,类似蛇,生命力强,喜土中穴居。缸养条件简单,缸底铺沙土5至10厘米厚,放饮水盆和喂食盆各一个,食物以面包虫和其它昆虫为主,注意保持环境潮湿。
选择注意以下几点:
两眼有神,爬行速度较快。
应选择体色为绿色,背锋高耸,身短尾长的水龙。
鳞片无破损,尾巴末端为尖圆形状,爪尖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