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牛心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牛心草是一种直立半灌木,全株无毛。根须状。叶对生,狭椭圆形,近无柄。伞形聚伞花序近顶部腋生,有花10余朵;花萼5深裂,裂片矩圆状三角形,两面无毛;花冠紫红色,开花的牛心草花冠裂片5枚,矩圆形;副花冠5深裂,裂片盾状,与花药等长;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子房坛状,柱头扁平。蓇葖果单生,匕首形,顶喙状渐尖;种子扁平,顶端被白绢质种毛。

基本信息中文名:牛心草

拉丁学名:Cynanchum komarovii Al.

科:萝藦科Family:Asclepiadaceae

属:鹅绒藤属

别名:牛心朴子、芦心草、老瓜头

气味:气浓烈,味微苦。

形态特征直立半灌木,高达50厘米,全株无毛。根须状。叶对生,狭椭圆形,长3-7厘米,宽5-15毫米,近无柄。伞形聚伞花序近顶部腋生,有花10余朵;花萼5深裂,裂片矩圆状三角形,两面无毛;花冠紫红色,花冠裂片5枚,矩圆形,长2-3毫米,宽1.5毫米;副花冠5深裂,裂片盾状,与花药等长;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子房坛状,柱头扁平。蓇葖果单生,匕首形,顶喙状渐尖,长6.5厘米,直径1厘米;种子扁平,顶端被白绢质种毛。总状花序,花轴甚短,由鳞状苞腋抽生花梗,顶端开花,单生侧向;萼片成鞘状;花冠筒长而内曲,淡紫红色;雄蕊4,子房上位。蒴果。花期9~10月1。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200~1800m的土层深厚、湿润和枯叶多的地方等。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2。为强旱生适阳植物,喜光、极为耐旱、耐高温。有人认为其是在沙化进程中,适应其环境而保存下来的沙漠生态型植物,是土地严重沙质荒漠化的指示植物之一,也是草原逆行演替过程中最后阶段的指示种。

化学成分**无机元素:**采用光谱半定量全分析法对牛心朴子全草中所含无机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该草含有27 种无机元素:钡、铍、铬、铅、锌、铜、镍、锆、钛、钇、镱、锰、铁、铝、钴、锡、镓、银、钼、钒、锶、钙、镁、钾、钠、硅和磷。其中钾含量最高达到10%以上。氮、磷、钾是化肥中3个主要组成元素, 在测定中钾的高含量及磷的存在, 可能是牛心朴子草民间用作绿肥的科学依据。

生物碱**:**研究表明牛心朴子至少含有6 种生物碱。牛心朴子总生物碱经气质联用仪分析,共出峰25个,从中鉴定出12 种生物碱成分,包括有2,2,6,6?四甲基-4-哌啶酮和娃儿藤定碱等。2,2,6,6-四甲基-4哌啶酮生物碱经试验证明对小鼠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其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肾脏。

挥发性成分: 从内蒙古牛心朴子草中鉴定出57个挥发性成分。其中含苯乙酮结构化合物的含量大于30%。该测定中的峰号40物质与所报导的萝摩科植物徐长卿全草的水蒸汽蒸馏得到的牡丹酚相似,该物质具有抗菌作用, 临床用于镇痛及治疗皮肤病。将牛心朴子全草粉用乙醇回流浸提,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得到具有特殊气味的淡黄色油状物。将该物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进行GC-MC联用仪分析鉴定出45 种挥发性成分,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87.80%。其中主要成分为烷烃(33.59%),不饱和脂肪酸(19.47%),酯(18.55%)和烯烃(9.68%),其中9,12-十八碳二烯酸相对含量最高,为18.65%。

**多糖:**初步确认牛心朴子多糖的单糖组成为D-葡萄糖,L-阿拉伯糖,D-甘露糖、D-木糖和D-鼠李糖,并通过动物体内试验表明,该多糖具有一定的抑制S180肉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黄酮:**从牛心朴子草中分离得到槲皮素和槲皮素甙(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1→2) \]β-D吡喃半乳糖甙),以及另外两种甙(在紫外灯下分别显黄色和蓝色荧光)。从牛心朴子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β-D-呋喃果糖基(2→1)-α-D-\[ 6-O-芥子酰基\]吡喃葡萄糖甙;β-D(3-O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2→1)α-D-\[6-O-芥子酰基\]-吡喃葡萄糖甙和9-羟基-芳樟醇-3-O-β-D-吡喃木糖基、β-D-吡喃葡萄糖甙。

**其他化合物:**从牛心朴子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除分离出生物碱和糖,还分离以下物质,即为\[6-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双氧(4-羟基-3,5-二甲氧基肉桂酰),(2E,6R)-2,6-二甲基,7-辛二烯-1,6-二醇,\[(+)-丁香素\],4′-O-demethylepiyangambin,4′-羟基-2′-甲氧基苯乙酮和(2S,3S,4 R,1-E)-N-\[2′-(R)-羟基二十二碳烷基\]-1,3,4-三羟基-2-酰胺-二十碳烷基12烯。

分布生长在沙漠及河边或荒山坡,垂直分布可达2000m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大锅盔山脉、西北的鄂尔多斯高原、河套以西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所辖行政区宁夏银南地区、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榆林地区,地理分布达15万km。

开发利用1.用于防风固沙;

2.作为优良蜜源。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