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盐藻(学名Dunaliella salina)是一种嗜盐的绿色微藻,属绿藻纲团藻目,常见于海盐田。由于其独特的颜色,会把湖水染成红色或粉红色。在西非塞内加尔首都以北35公里的瑞特巴湖,就因为杜氏盐藻的作用,把湖水染成独特的粉红色,使其得到“粉红湖”的外号。
简介杜氏盐藻是一种能在高盐度海水中生活的绿藻,并常在高盐环境中变成红色。杜氏盐藻最突出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其含量要比胡萝卜及水果中的β胡萝卜素的含量高出很多倍。20世纪8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盐藻养殖场,而且从藻种培育、养殖到采收以及对β胡萝卜素的萃取都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盐藻养殖业也开始起步并进入了小规模的生产阶段,目前还未开始大规模生产1。
植物学史1831年,法国生物学家杜纳尔无意中发现地中海沿岸的某些盐池中有一种尾部具有双鞭毛的红色单细胞藻类。后人为纪念他的发现,将其命名为“盐生杜氏藻”,简称“杜氏盐藻”,英文名:Dunaliella salina。因其缺乏细胞壁而与其它双鞭毛单细胞藻类不同,故被后人建立为新属杜氏藻属。
盐藻是一种嗜盐的单细胞真核藻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耐盐的真核生物之一,也是生命体最早的雏形,常见于海盐田,由于其独特的颜色,会把湖水染成红色或粉红色。盐藻长不超过15微米,宽约10微米,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具有奇特的动植物双重特性,逐光、耐强酸强碱、耐高寒(-27摄氏度)和酷热(+53摄氏度)。即使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种极端生物毅然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被誉为“死海中绽放的生命奇迹”。
形态特征杜氏盐藻是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其藻体为卵圆形、椭圆形或梨形,长18-28μm ,宽9.5—14μm,运动时体形有变化,在不同的盐度、光照、温度等环境下其形态变化较大。这是因为杜氏藻没有纤维质的细胞壁,外形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蛋白核及淀粉粒也随环境不同而有变化的缘故。杜氏藻细胞前段一般呈凹陷状,在凹陷处有两条等长的鞭毛,鞭毛比细胞长约1/3;藻体内有一杯状色素体,色素体内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以β-胡萝卜素为主) 。
生长环境杜氏盐藻可以在饱和氯化钠的极端高盐环境下(NaCl浓度高于30%)生长,其最适生长的NaCl浓度为22%。
养殖蒸发池也可以养殖藻类,特别是杜氏盐藻。杜氏盐藻在很高的盐度下才可以生长,它在盐度大于200g/L情况下可以产出商业级别的β胡萝卜素。将杜氏盐藻放人40m×7.6m×0.3m的浓盐水(比重为1.16)水槽中,结果发现杜氏盐藻的生长速度很快,8周后其数量就达到400000细胞/毫升2。
繁殖方式杜氏藻在生长期间以无性繁殖为主,藻体在运动中纵裂为二,各形成一个新体。分裂旺盛时,显微镜下常可见到4-8个新个体同时形成。分裂期藻体较小,常呈绿色;成熟后个体结合成合子,合子呈球形,比藻体大,有光滑的薄壁,每一合子进行减数分裂,最终产生16个游动孢子。
主要价值杜氏盐藻含有丰富的油脂、 β-胡萝卜素、蛋白质、多糖等,同时含较高的Ca、P、Zn等矿物质,还含有包括人类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8种氨基酸,累积的甘油为干重的40%-50%。在适当的条件下,体内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可达细胞干重的10%上。
杜氏盐藻是海洋经济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蛋白质含量很高3。
经济价值
杜氏盐藻在食品、医药保健以及化工和养殖业中具有独特经济价值。这种藻类在澳大利亚、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其产业化所涉及方面主要是β-胡萝卜素类保健品、化妆品、营养补充剂和藻粉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