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
【一】长度:变色蛇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
【二】鳞片:根据对变色蛇的观察,鳞片的数量有:吻鳞(1),鼻间鳞(1),前额鳞(2),额鳞(1),顶鳞(2),鼻鳞(每侧1),颊鳞(每侧1),眶上鳞(每侧1),前颞鳞(每侧1),颏鳞(1),颔片(4),背鳞(19-19-17行),肛前鳞(1);
【三】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婆罗洲沼泽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
【四】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五】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mm以上。1
分布变色蛇主要分布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婆罗洲。世界自然基金会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自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分管的婆罗洲总共二万二千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核心区,共发现三十种鱼类、两种树蛙、十六种姜科植物、三种树木和一种阔叶植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去年四月公布,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婆罗洲共发现了三百六十一个新物种,平均每个月至少新发现三个物种,且该地区尚有上千个物种还没得到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婆罗洲之心”项目国际协调员斯图尔特・查普曼说:“这些发现再次证明了婆罗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
随着农业开垦和种植经济作物,岛上的原始森林目前只剩下一半,当地生物急需保护。目前婆罗洲生活着十种灵长类动物、三百五十种鸟类、一百五十种爬行及两栖类动物以及一万五千种植物。这里还是红毛猩猩、马来熊、犀牛等濒危物种的家园。2
变色卡普阿斯泥蛇(变色蛇)为何变色?它是否还能变为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对此,科学家尚未有定论,但他们表示,变色可能是一种警告或防御机制。“因为具备变色能力,卡普阿斯泥蛇将自己隐藏得很好,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这一新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婆罗洲办事处官员、从事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斯图尔特·查普曼推断。
查普曼的想法并不是毫无依据。研究发现,非永久性变色在蛇群中非常普遍,如在交配季节时。有的蛇种也可能因为身体生长而永久性改变颜色。同时极少数蛇种也会因为色素细胞发生变化,颜色改变。
蛇目变色蛇是游蛇科游蛇属的一种。分布于南亚、中亚、。全长可达1米以上。背面棕红色;枕部两侧有1对鲜明的橘黄或橘红色斑;唇部污白色,鳞沟黑色;头腹面黄白色。 干腹面灰白色,几乎每一腹鳞有1~4个略呈三角形的粗大黑斑,有的其间还散有黑点。栖息于林区流溪或其他水域附近。捕食鱼、蛙、蟾蜍、蝾螈和蜥蜴,也吃鼠类、小鸟和昆虫。卵生。有后沟。
食源变色蛇和大多数游蛇科的水蛇一样,除喜食各种淡水杂鱼、泥鳅外,还尤喜欢黄鳝和各种蛙类,应根据容易捕获的季节或变色蛇的育肥特需按时投喂,尽量使投饵种类多样化,满足其身体生长的需要。大多数水蛇食欲旺盛,每隔4—5天便要摄食一次,一般每条重约100—200克左右的水蛇,每次可吞食1—2条小杂鱼,多者可达3—4条。另外,变色蛇的胆子特别大,凡在吞食的过程中有人在旁边并不影响进食。该蛇进食后同其它蛇类一样也有静卧不动的习性,此时不要过分惊扰它,否则亦会将吞入腹中的食物反吐出来,这样势必会延迟下一次的进食时间,减少应有的进食量,对变色蛇的生长极为不利,应人为地减少入场观望次数或谢绝陌生人入场参观。
毒素大部分的水蛇都是有毒的只是它们都是后槽牙毒蛇它们的毒牙咬不到人所以一直人们认为水蛇没有毒。水蛇大部分属于游蛇科游蛇科是一种正在从无毒蛇向有毒蛇过渡的蛇科。变色蛇属于水蛇中有毒的一种。它的毒素和海蛇的毒素是一样的属于神经性毒素,不过要小的多。 神经毒素是以神经系统为对象的全身性毒剂,其主要特徵是抑制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相应的中毒体征和症状,严重时可致命。神经性毒剂与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属同一类化合物,其中毒原理、临床表现、防治原则和急救方法基本相似。虽然神经毒素通常称为「神经毒气」,但它们在常温下是液态的。3
保护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捕杀野生动物在全世界都是严重的问题,据西方报章报道:世界各地的蛇毒交易将导致毒蛇在地球上灭绝。巴西全国各地的人都涌到米纳斯州去捉蛇,也许不久的将来,蛇会成为只有在民间故事中才会提起的动物。
发现地点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宣布,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沼泽里发现了一种可以改变皮肤颜色的蛇。根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声明,改变皮肤颜色在变色龙等爬行动物身上十分常见,但在蛇身上相当罕见。科学家目前尚不能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我把这条红棕色的蛇放到没有光的桶里,”爬行动物专家马克·奥利亚说,“我几分钟后把它拿出来时,它几乎通体都变成了白色。” 爬行动物改变皮肤颜色往往是为了伪装自己,躲避捕食者,不过目前还不清楚这条蛇为什么会通体变为白色。
科学家去年在印度尼西亚勿洞克里洪国家公园的卡普阿斯河附近湿地里发现了这条0.5米长的毒蛇,科学家将它命名为“卡普阿斯泥蛇”。
婆罗洲的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这种蛇过去从未被世人所知,它可以象变色龙一样改变颜色。
变色蛇
这种毒蛇大约半米长,在印度尼西亚所属的Betung国际公园的湿地和沼泽林中被发现。
Betung国际公园位于一个由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群岛共同管辖的小岛上。 当被抓住并装进袋子里时,它变成了浅红褐色,但是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白色,很显然,这种蛇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动改变身体的颜色。
生物学家把这种能在河水流过后恢复原色的毒蛇命名为Kapuas Mud蛇。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沙巴州发现变色蛇。在马来西亚原始森林内率队进行科学考察工作的德国科尼格动物园爬行动物专家马克·奥利亚教授说:“一条亮红褐色的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它被捉住放进特制篮子后仅仅过了几分钟,它的躯干立即变成了纯白色,这种具有变色龙特有的根据环境变换躯体颜色能力的蛇完全不为世人所知。现代科学仅只知道个别物种能变色,在加里曼丹岛原始森林中发现的这种爬行动物将是动物学家知识宝库中的有益补充。”引
奥利亚教授指出,这条独一无二的变化蛇是因发现地而得名的“卡普阿斯泥蛇”中的一种,有毒,主要在沼泽地带出没,长50厘米,其栖息地局限在卡普阿斯河沿岸地区,其他地区未发现类似变色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