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斑腿泛树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资料

国内分布:秦岭以南各省1

国外分布:印度、印尼

Iucn2003:LC

生 境:栖息于海拔80-1600m的丘陵地带及山区灌丛、水塘杂草或稻田等环境中

体 型:雌蛙体长60mm左右,雄蛙略小

食 性:以多种昆虫和幼虫为食

习 性:日伏夜出

繁 殖:5-8月进入繁殖,卵泡白色,卵径1.5-1.8mm

特征体型扁而窄长,雄蛙体长41~48 mm,雌蛙体长57~65 mm。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或相等,鼓膜大而明显; 犁骨齿强。背面皮肤光滑,有细小痣粒; 体腹面有扁平疣,咽胸部的疣较小,腹部的疣大而稠密。指间无蹼,指侧均有缘膜,指、趾端均具吸盘和边缘沟; 后肢细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眼与鼻孔之间,胫长约为体长之半,左右跟部重叠,趾间蹼弱,第四趾外侧趾间蹼达远端两个关节下瘤之间,其余各趾以缘膜达趾端,外侧间蹼不发达,指、趾吸盘背面可见 “Y” 形迹。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浅棕色、褐绿色或黄棕色,一般有深色 “X” 形斑或呈纵条纹,有的仅散有深色斑点; 腹面乳白或乳黄色,咽喉部有褐色斑点; 股后有网状斑。雄蛙第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 通常具内声囊; 有雄性线。卵白色,卵径1.5 mm左右。第33~36期蝌蚪全长平均 42 mm,头体长13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85%; 背面黄绿色、棕红色或橄榄绿色,尾部散有深棕色斑点; 体短,前窄后宽圆,尾肌弱,尾鳍高而薄,尾末端细尖; 唇齿式一般为Ⅰ:3+3/1+1:Ⅱ,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参差排列,在中央部位缺乳突,口角处有副突。2

生活习性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隶属树蛙科泛树蛙属。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味,常柄干树林,稻田及池塘附近,主食农,林业害虫。它的繁殖习性比较特殊,不像一般蛙类产卵于水中;而与大泛树蛙等树栖蛙类一样,在水外产卵,受精卵在水外发育,蟒抖孵出后,掉落水中继续生长发育,第三方的身份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背树栖生活对它这种特殊的繁殖习性前人的研究报道不多。斑腿泛树蛙的繁殖季节在四川为4-8月,在福建也为4-8月,在云南为4-9月。繁殖季节为4月上旬至9月中旬,5月份为产卵高峰期。卵群形态斑腿泛树蛙产出的卵群,既不像蟾蛛的卵群叭长带状,也不像一般蛙类的卵群呈片状,堆块状或圆饼状,而是散布在一个略呈梨形或球形的泡沫团(称为卵泡团)。

常在水塘边的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在稻田里也有。繁殖季节雄蛙彻夜鸣叫。我国南部分布较广,云南分布于滇中、滇西和滇南地区。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80~2 200 m的丘陵和山区,常栖息在稻田、草丛或泥窝内,或在田埂石缝以及附近的灌木、草丛中。傍晚发出 “啪(pa)、啪、啪” 的鸣叫声。行动较缓,跳跃力不强。繁殖期因地而异,配对时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胸部位,多在4~6月产卵,卵群附着在稻田或静水塘岸边草丛中或泥窝内,卵泡呈乳黄色,含卵250~2 410粒。蝌蚪在静水内发育生长,当年完成变态,幼蛙以陆栖为主。2

比较与无声囊泛树蛙(P. Muta)不同之处在于声囊的有无,斑腿泛树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

分布丘陵地带的稻田或泥窝内, 田梗石缝草丛, 灌木枝上, 路边

在中国,分布于香港、澳门、广东、广西、海南、江西、贵州、湖南、云南、福建、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甘肃及西藏,而台湾分布的个体是否斑腿泛树蛙,抑或是

台湾所称的布氏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仍存疑。印度北部亦有斑腿泛树蛙的分布。越南是否分布本种亦仍存疑。斑腿泛树蛙被引入至日本,是日本的外来种。

国外分布于日本、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北部、缅甸。2

威胁斑腿泛树蛙面临水污染和生境退化等问题,但根据IUCN对斑腿泛树蛙的描述,斑腿泛树蛙的数量稳定,绝种威胁暂时不大。

种群状态该蛙分布区很宽,其种群数量甚多。受胁等级:无危LC。2

2004年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斑腿泛树蛙的现况评估为无危。

相关信息香港十九种原生蛙类中,斑腿泛树蛙是唯一在树上生活的品种。它有不少特别的身体结构和习性令它可以适应树上生活。斑腿泛树蛙体长五至八厘米,雌蛙的体型通常较大。身体的皮肤光滑,颜色由泥黄色至棕色不等;它的头部宽大,背部有一个"x"型的暗斑。斑腿泛树蛙是本地蛙类中的爬树高手,每只脚趾都长有发达的吸盘,令它可以平稳地吸附在垂直的树枝上。体色可以作出轻微的深浅色转变,令它可以和树木融为一体。一般蛙类会在水中或湿润的地方产卵,但斑腿泛树蛙却在水源附近的树上或贮水箱内,将蛙卵产在自制的白色泡沫中。那些白色泡沫令蛙卵保持湿润,让小蝌蚪能顺利孵化。斑腿泛树蛙喜欢吃各种昆虫,在香港分布广泛,在农地或池塘附近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