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国雨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30~33mm,雌蛙体长29~38mm。

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而高,吻棱明显,吻端和颊部平直向下,鼓膜圆约为眼径的1/3;上颌有齿,犁骨齿两小团。背面皮肤光滑;颞褶细、无疣粒;腹面密布颗粒疣,咽喉部光滑。

指、趾端有吸盘和边缘沟,指基部具微蹼;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或眼,左右跟部相重叠,内跗褶棱起,足比胫部短,外侧3趾间具2/3蹼。背面绿色或草绿色,体侧及腹面浅黄色;一条清晰的深棕色细线纹,由吻端至颞褶达肩部,在眼后鼓膜下方又有一条棕色细线纹,在肩部会合成三角形斑;体侧和股前后有数量不等的黑斑点;跗足部棕色。雄蛙第一指有婚垫;有单咽下外声囊、具深色;有雄性线。

卵径1.0~1.5mm,动物极棕色、植物极乳黄色。第30~31期蝌蚪全长26mm,头体长1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7%;体肥硕,眼位于头两极侧,尾肌弱、尾鳍甚高,尾末端细尖;体尾背面有两条浅色纵纹,尾鳍有色斑;唇齿式为Ⅰ:1+1/Ⅲ;唇乳突两排参差排列,仅上唇中央无乳突,口角有副突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200~1000m低山区。白天多匍匐在石缝或洞穴内、隐蔽在灌丛、芦苇、美人蕉以及高秆作物上。夜晚多栖息于植物叶片上鸣叫,头向水面,鸣声连续音高而急。成蛙捕食蝽象、金龟子、象鼻虫、蚁类等小动物。9月下旬开始冬眠,翌年3月下旬出蛰,多在4~5月间大雨后的夜晚繁殖,雌蛙一次可产卵236--682粒,卵群呈数十至数百粒成一群,附着在水草或池边石块上。5月下旬可见到幼蛙1。

生活习性常生活于灌丛、水塘芦苇以及美人蕉及麦杆等高杆作物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10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2雄蛙体长28毫米,雌蛙39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宽圆而高,眈端平直向下,吻棱明显,颊部几近垂直,微向外侧倾斜;鼻孔在吻端上方,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圆而清晰;舌大较圆厚,后端游离,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前臂及手约为体长之半;指端均有吸盘及横沟,第三指吸盘略大于鼓膜;第二、四指几等长,指扁有缘膜,基部微具蹼;第四指的关节下瘤成对或成凹形,掌部小疣粒多。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鼓膜,左右跟部重叠,足比胫短;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略小;第三、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的第三关节下瘤;除第五趾外,蹼均以缘膜达趾端,外侧三趾的蹼较内侧的发达;蹠间无蹼;关节下瘤小而显著,蹠部有小疣粒;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背面皮肤光滑;颞褶斜直;腕部有横肤沟;内跗褶棱状;胸腹及股腹面密布扁平疣;咽部略光滑,雄蛙咽部皮肤极松薄。液浸标本背面紫棕色(生活时为绿色),体侧及腹面白色;一条清晰的深棕细线纹,自两眼前角沿吻棱绕至吻端相连,细线纹的下方为棕色宽纹,与后端颞褶部的棕色斜宽纹相续;自眼后角至肩上方为深棕细线纹所包绕,极为清晰;体侧有黑斑点或相连成粗黑线,或断续排列成行,前端与肩上方的细线纹相比邻;胁部,股的前后缘,胫内侧延到跗蹠部都有分散的黑色圆斑点,数量变异大;胫部以下的斑点显然细小;前臂及胫外侧有深色细线纹;手及跗足为棕色,以细线纹为界,与背部的颜色显然不相同;内侧的指趾近于白色。雄蛙体较小;有单咽下外声囊,咽部色深,鸣时臌胀成球状;第一指基部有浅棕色婚垫。蝌蚪体肥硕,后肢4毫米左右时全长约40毫米,尾弱、尾鳍高,上尾鳍延伸到后背,尾端较尖细;唇齿式I:1—1/Ⅲ,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两排,口角有副突;蝌蚪背面色黑,自吻端始两条浅黄色纵纹经过眼、体背至尾肌上方或逐渐消失或达尾末端,尾肌下方也有浅色纹;尾鳍上稍有细点;腹面白色。2

地理分布中国、越南2。

种群状态该蛙分布区甚宽,其种群数量多。受胁等级:无危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