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500~l 560 m的山区稻田及其附近。白天多在土洞、石穴内或竹筒内,傍晚出外捕食叶甲虫、金龟子、蚁类以及高秆作物上的多种害虫。鸣声尤以晴朗的夜晚特多,呜叫时前肢直立,发出“格阿、格阿”的连续鸣声,音低慢。蝌蚪多分散栖于水底,受惊扰后潜入稀泥之中或逃逸到隐蔽处。2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1~35 cm、雌蛙体长33~38 cm。宽略大于头长;吻短圆而高,吻棱明显,吻端和颊部平直向下;颞褶细,其上无疣;鼓膜圆;上颌有齿,犁骨齿两小团。背面皮肤光滑,胸、腹及股腹面密布颗粒疣,咽喉部较少。指、趾端有吸盘和边缘沟,外侧二指问蹼较发达;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相重叠,内跗褶棱起,足比胫短,趾问几乎为全蹼。背面黄绿色或绿色,眼前下方至口角有一明显的灰白色斑,眼后鼓膜上、下方有两条深棕色线纹在肩部不相会合;体侧前段棕色,体侧后段和股前后及体腹面浅黄色;体侧后段及四肢有不同数量的黑圆斑,体侧前段无黑斑点;手和跗足部棕色。雄性第一指有深棕色婚垫;具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卵径1.2cm左右,动物极深棕色,植物极浅黄色。第29~39期蝌蚪全长平均3l cm,头体长11c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 78%;体背腹面均为灰绿色,体尾侧面有一条深色纵纹,尾鳍宽,边缘有细小斑点;尾肌弱,尾鳍高,尾末端尖或细尖;唇齿式为I:l+l/Ⅲ;上唇中央无唇乳突,下唇及两口角唇乳突2排,呈参差排列。2
鉴别特征体背面纯绿色,体侧及股胫部有黑斑;一条深色线纹从吻端通过眼直达体侧后端,颞部下另有一条深包纹不相会合,颞褶上无疣粒。1
生活习性三港雨蛙生活在海拔800一1000米的山区。生殖季节为四月至五月;此时比较集中在稻田附近,但此后分散于山林中。白天一般均隐蔽,晚上出来活动在田边土埂上,枯叶上或篱笆上。雨前雨后的夜晚。鸣声特多,先是一个鸣1—2声,随之四周也跟着大叫起来,若略受惊扰后鸣声就停止,稍静一会儿,又重新开始。鸣声为“哇儿一”“哇几一”单音节,较华西雨蛙鸣声低沉。蝌蚪体形及唇齿式与华西雨蛙近似,但颜色很不同。生活时背腹面黑色,有两条黄色纵纹,自眼前至尾肌上方达尾末端;尾肌下方也有黄色纵纹;尾鳍上有不规则小斑。1
分布范围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广东。模式标本产于福建武夷山三港。1
资源意义据张继秀(1966)报道,该蛙捕食直翅目、等翅目、鳞翅目、鞘翅耳、膜翅目等昆虫,其有益系数达93.33%。能有效地吞食白蚁,叶甲虫、金电子、蚁类以及高杆作物上的多种害虫,在防治农林虫害上有一定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