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7~45 mm,雌蛙体长41~48 mm。头宽大于头长,吻高而圆,吻端平直向下,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圆;上颌有齿,犁骨齿两小团。体背面皮肤光滑,上眼睑外侧无疣粒;颞褶较厚有小疣;腹面满布颗粒疣。指问约l/3蹼;指、趾具吸盘和边缘沟;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左右跟部仅相遇,内跗褶棱状,足比胫长,趾问约半蹼。背面绿色,吻部有镶细线的棕色“Y”形斑,细黑线由鼓膜下方斜至肩部,并向下弯成环状再达嘴角;体侧及股前后有若干个黑斑点,多镶嵌排列,沿上臂内侧及其基部有一排环形黑斑点,前臂背面全为绿色,胫外侧有的个体有黑细线,手和跗足背面棕灰色;体腹面和股部腹面多为灰白色。雄性第一指婚垫棕色;具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卵径1.3 mm,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乳白色。第28~29期蝌蚪全长30 mm,头体长12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0%;背面黄绿色,尾鳍有云斑;尾鳍高而薄,尾末端细尖;唇齿式为I:l+1/Ⅲ;上唇中央无乳突,口角及下唇乳突多排,肛孔位于尾鳍基右侧。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930~l 770 m的山区。5~6月期间,该蛙在白昼多栖于杂草和灌丛中,晚上雄蛙多在秧田、河边树丛、麦地、田埂以及山坡灌木草丛中呜叫。雌蛙怀卵约l 150粒左右,卵和蝌蚪见于稻田和积水坑内,蝌蚪多分散浮游于向阳处水的中层。1
生活习性白昼多栖于杂草和灌丛中,晚间多在稻田、河边树丛、麦地、田埂以及山坡灌木草丛中鸣叫。产卵于稻田和积水坑内,蝌蚪多分散浮游于向阳处水的中层。2
种群现状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较宽,其种群数量多。受胁等级:无危LC。1
分布地区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重庆(城口、巫山)、安徽(岳西、霍山)1
主要价值医用价值,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