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39~47mm,雌蛙体长43~49mm。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瞳孔横椭圆形,眼间距略小于上眼睑宽;鼓膜明显;犁骨齿呈两斜列。背面光滑,背侧褶细,在鼓膜上方略弯曲;肩上方多有“八”形疣粒,体背后部有小疣粒;体腹面光滑。指端略膨大,无沟;后肢细长,胫跗节前伸达吻鼻之间或略超过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跗褶部位有小疣,趾端呈小吸盘状,腹侧具沟,趾问全,蹼缘缺刻深。背面及体侧颜色变异大,多为褐色、棕红色或黄褐色,两眼问有一深褐色横纹或为三角斑,多数个体肩上方有“八”形褐色斑;颞部有褐黑色三角斑;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有的背、腹交界处有黑褐色纵形带纹;体腹面灰白色或浅黄色,胸、腹部有或深或浅的云斑。雄性第一指有灰色婚垫,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雄性线白色或红色。卵径2.3mm左右,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乳黄色。第35期蝌蚪全长48mm,头体长16mm,尾长32 mm左右;头体灰褐色,尾肌色较浅,尾部有灰褐色云斑;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I:4+4/1+1:IV;上唇缘无乳突,口角和下唇缘乳突一排,口角副突少。2
生物学资料该蛙多生活于海拔600~1 200m的山区林问,营陆栖生活。繁殖季节自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蛙在大雨或暴雨之后,集群于流溪水凼或缓流处岸边及其附近草丛、灌木丛中活动,雄蛙发出似小鸭 “叽儿、叽儿”的呜叫,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胸部位,卵产在水凼边的杂草或树干上,呈团状,有卵1 500粒左右。蝌蚪在水凼中生活,到翌年夏季变态成幼蛙。2
皮肤特点皮肤光滑,或有细小的颗粒.在背面有几条分散的长形疣粒,两肩之间有一个倒V形的腺褶;在股部和胫部有短的斜行褶横过.狭窄的、突起的背侧褶从眼后伸到胯部,两条短肤褶从鼓膜后包围三角形的黑色斑。
身体的上部为一致灰褐色或模糊或有暗色斑点;一条发育良好的黑褐色斑,从眼伸到肩,包围鼓膜;吻下突出、淡黑色;四肢有狭窄暗色横斑,一条褐色带斑沿臂的背面、另一条沿胫的前面纵行;腹面浅白色,胸到咽点缀灰色。1
种群状态该蛙分布区较宽,栖息地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濒危EN或易危VU。2
地区分布四川(洪雅、合江)、湖南(宜章)、广西(瑶山、环江)、海南(乐东尖峰岭)、广东(信宜、连州);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