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皮肤甚粗糙,全身满布疣粒,体背部长形疣多,断续排成纵行似棱,其间有小疣粒,后背部和体侧疣短或近圆形,疣上均密布浅黄色微粒;前臂及股、胫背面具细肤棱;肛周围、体和四肢腹面的疣粒扁平,股部腹面疣较少;两眼间有一个小白粒;颌腺两枚黄色。指、趾末端钝圆,指基下瘤小而不显;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胫长略超过体长的一半,趾间几乎全蹼,蹼缘缺刻浅。体背棕灰色杂有黑斑,体侧疣粒浅黄色,四肢背面有黑横纹;体腹面浅黄色有灰色斑纹,后肢腹面棕黄色,有灰黑色大斑点;趾蹼有黑云斑。雄蛙第一指有灰色婚垫;有一对咽侧内声囊;雄蛙体背侧有雄性线。卵径1.5~1.8 mm,动物极灰褐色,植物极灰白色。第36~38期蝌蚪全长平均61mm,头体长23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70%。背面黄褐色,满布小白腺体,黑色斑点;尾肌发达,上尾鳍呈弧形,尾末端钝尖。上唇两侧乳突少,只有5枚左右,下唇缘有30多枚,口角下方有副突数枚。1
骨骼系统中国产粗皮蛙全套骨骼形态结构特征。第8椎体双凹椎,属于典型的参差型脊柱;肩带固胸型,肩胸骨基部正中央缺刻或深或浅;蝶筛骨前截背面暴露区向前延伸至与鼻骨相对的水平位。在个体间并不一致,可能与年龄变化相关而呈递增的趋势。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200~580 m的丘陵地区,成蛙多栖息在水流缓慢的河流、流溪及沟渠边。白天常隐伏于石下、石缝内及水下,夜晚多在岸边、稻田内觅食昆虫、蚁类、蜘蛛等。繁殖季节在6~7月;卵产于溪河的回水湾或缓流处,卵群呈团状,有卵900~l 275粒,卵群漂浮在水面,有的黏附在水生植物上;蝌蚪栖于上述环境水底的砾石之间,当年未能变态的蝌蚪须越过冬季。1
种群状态该蛙分布区宽,其种群数量甚多。受胁等级:无危LC。1
地区分布吉林(吉林、集安、抚松县漫江、榆树)、辽宁(丹东、桓仁、清原、本溪、庄河、宽甸、大连、岫岩)、黑龙江(尚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沿海地区)和朝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