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版纳大头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点

成体:雄蛙体长75mm左右(52mm时,婚垫略显,近|生成熟),雌蛙体长61mm左右;雄蛙头甚大而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头长接近体长之半,达体长的46.3%,故名为大头蛙;雌蛙头较小,其长仅为体长的38%左右;吻端钝圆,稍突出下唇;吻棱不显,颊部向外侧倾斜;鼻孔朝向上方,略近吻端;雄蛙眼后角至头侧后端之距离,远较雌蛙的大;雄蛙眼后头上方左、右颞肌很明显,两肌之间几雄蛙下颌前端2个齿状突极大,上颌相应部位有3个深的凹陷;雌蛙的凹陷均较小。乎构成一条纵沟,雌蛙者不明显;鼓膜不显;舌小,后端缺刻深;犁骨齿长,成2斜行。1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为体长38.1%;指细短,指长顺序为3、1、4、2,第一、第三指略长于第二、第四指;指端球状,第二、第三指侧有厚缘膜;关节下瘤明显,掌突3个,扁平,中者较大。后肢短而粗壮,约为体长的1.4倍;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口后角或接近口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圆球状;第三趾长于第五趾;第一趾端超过或远超过第二趾的近端关节下瘤;趾间全蹼或近于满蹼,第一、第五趾游离侧有发达的缘膜达踱部,外侧踱间蹼几乎达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踱突窄长,无外踱突。

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少许窄长疣或无;体侧和背后端有少量小圆疣,体小的个体背面疣粒较多,眼后至肩上方有一条细纵褶;一般在枕部有一条横肤沟;颞褶明显,上眼睑后半与肛部附近疣粒较多,胫部上方及上前方大小疣粒较多,跗部外露部位小疣密集;有内跗褶。腹面皮肤光滑。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320~l 100 m的山区,常在小溪沟缓流处石下或水凼边草丛中或浸水塘及其附近;4~5月可在小山溪中发现卵群,呈葡萄状黏附于石下,同时发现各期蝌蚪和幼蛙。该蛙一年可产卵多次。蝌蚪多在水的中层游动。新成蛙体长17 mm左右。2

主要特征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

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

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

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2st)。

变异雄蛙体长 68.0—87.5 (74.9)mm。52mm时,婚垫略显,近达性成熟,成蛙头部甚大而扁平,头长约为体长的 46%;雌蛙体长 56.0—67.0 (60.8) mm左右;雌蛙和幼蛙头部不特别大,其长度仅为体长的 38%左右,眼后头部背面左右颞肌不发达,向上突出不明显,两肌之间不构成纵沟;雌蛙下颌前端 2 个齿状突不大,其相应部位凹陷较小。第一趾端超过或远超过第二趾的近端关节下瘤;趾间全蹼或近于满蹼;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少许窄长疣或无;体小的个体背面疣粒较多;胫部上方及上前方疣粒较多,跗部外露部位小疣密集。不同个体生活时颜色变异较大,背面为黑灰色或暗绿色或灰棕色,甚至有的成为红棕色,少数标本有棕黄色脊线纹;有的个体四肢上黑纹清晰;咽喉部及手、足腹面有许多棕色或黑棕色斑纹;胸腹部及股腹面白色,有的或多或少有褐色斑纹。液浸标本为棕褐色,背部深色斑纹隐约可见;颞褶下方有宽的浅色斜纹。刚性成熟的雄蛙头小,下颌的齿状骨突不发达,随年龄的增长两性头部显现出明显的差异。

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版纳大头蛙多生活在海拔320—1100m的山区,常栖息在小溪沟缓流处的石下、水凼边的草丛中及浸水塘附近,受惊扰时多跳入水内隐蔽于石下。在广西龙州的蛙常产卵于山溪中,卵较大成堆状而不分散,宛如葡萄状沉于水底或贴附于石下。版纳大头蛙蛙在一年内可能产卵多次。蝌蚪多在水的中层游动。

地理分布云南(陇川、盈江、孟连、沧源、勐海、景洪、勐腊、屏边、河El、绿春)、广东(龙门、封开)、广西(龙州、玉林、桂平);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