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斑拟小鲵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全长158毫米—189毫米,雌鲵138毫米—180毫米。头较扁平呈卵圆形,头长大于头宽;无唇褶,犁骨齿列较长呈ˇ形,每侧有齿12—17枚,有前颌卤。皮肤光滑,有肋沟11—12条;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指4,趾5。繁殖季节雄性头体及四肢背面有白刺。尾与头体长几相等或略短,尾鳍褶较明显。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黄斑,腹面色浅。1

雄鲵全长158~189 mm,雌鲵全长138~180 mm,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88%和79%左右。头较扁平呈卵圆形,头长大于头宽; 吻端钝圆,无唇褶; 有前颌囟, 犁骨齿列呈 “” 形, 每侧有齿 12~17枚。躯干近圆柱状而背腹略扁; 尾鳍褶低平,末端多钝圆。皮肤光滑,眼后至颈褶有一条细纵沟,头顶中部有 “∨” 形隆起; 背中央脊沟较显著; 肋沟11~12条; 头体腹面光滑,颈褶明显。前肢较后肢略细,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 掌、跖部无黑色角质层,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黄色斑或棕黄色斑,斑块的大小、多少和形状变异较大,一般头部的斑较小,背部的大,尾后段的斑较少或无; 体腹面为浅紫褐色。繁殖季节雄性头体及四肢背面有白刺; 肛孔呈“↑” 形,其前缘有一个浅色乳突。卵的直径5.5 mm,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浅黄色。幼鲵背面浅棕黄色,上唇具唇褶; 有3对羽状外鳃; 尾背鳍褶起于体背中部。2

生活习性栖息地在海拔1700米—1845米的高山区。山上灌丛和杂草繁茂,水源丰富。成鲵营陆地生活,常栖于箭竹和灌丛根部的苔藓下货土洞中。繁殖季节在4月中旬,产卵在泉水洞内霍小溪边有树根的泥窝内,雌鲵产出卵鞘袋1对,共有卵33—49粒,每条有卵16—26粒;幼体需1.5—2年才能完成变态。成鲵以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在水内捕食虾类等。1

生物学资料该鲵生活于海拔1 158~2 165 m的山区,山上灌丛和杂草繁茂,水源丰富。成鲵营陆地生活,白天常栖于箭竹和灌丛根部的苔藓下或土洞中。成鲵夜间觅食虾类,昆虫及其幼虫等小动物。繁殖季节在4月中旬,此期雌、雄成鲵到流溪内交配,卵产在泉水洞内或小溪边有树根的泥窝内。雌鲵产出卵袋一对,卵袋长140~270 mm,直径10~14 mm,呈螺旋状; 卵粒交错排列在袋内,每条袋内有卵16~26粒,一尾雌鲵产卵33~49粒。幼体需1.5~2年才能完成变态。2

种群分布分布在四川(南川)、贵州(绥阳)、湖北(利川)、湖南(桑植)等。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