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蝮又名铠甲蝮蛇、韦氏竹叶青,是一种小型毒蛇,属于蝮蛇亚科,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铠甲蝮蛇像其他所有的蝮蛇一样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种源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
简介铠甲蝮本种体色变化大,成蛇中的雌蛇有巨大的头部,颜色为绿、蓝绿或黑色,并缀有黄色短条纹及淡绿、黑色的斑点;幼蛇及部分年纪稍长的雄蛇则全为亮绿色。贯穿过双眼的褐色条纹有伪装效果。体长0.8~1.3公尺。这种蛇长有骨质的链状鳞片。它们的毒牙非常长,毒液可以造成猎物体内的纽胞和组织破坏。1
夜行性卵胎生,每次产下15-40条小蛇,这是一种是相当嗜睡的树栖性毒蛇,另外也很耐高温,至少可以在一星期内滴水不沾,马来西亚槟城著名的蛇庙所供奉的就是瓦氏蝮蛇。本种具有出血性Haemotoxic毒,但事实上本种是少数攻击性不高的蝮蛇,此外以蝮蛇来说,毒性不算高。
科属铠甲蝮蛇属于蝮蛇科(学名叫Viperidae)系一种分布与全世界的毒蛇。蝰蛇(Viperinae)同铠甲蝮蛇(Crotalinae)就是这一科的代表,体粗尾细,个头系三角形。毒液中含有血毒素,有的品种含有神经毒。毒牙比较长,可深深入猎物体内有效的注射毒液。毒牙同上颚之间有关节,可以在口中放倒。蝮蛇有红外线感应器官,利用环境温度中用嚟识别猎物的体温。依科系夜间出没的动物。蝮蛇属(拉丁语属名: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包括分布于自美国至哥斯达黎加一带北美洲地区的一种蝮蛇。蝮蛇的学名“Agkistrodon”源自希腊语,当中“Ancistro”意思是“钩”,而“odon”则代表“牙”,两者合指蝮蛇最为人所知的钩形毒牙。目前共有3个品种已被确认。各种蝮蛇虽然形态繁多,但它们都有着紧密的关连。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铠甲蝮蛇已从T属划分出并纳入 Tropidolaemus。幼体为翠绿色,母蛇到亚成之后颜色会有相当的变化。公蛇不会,母蛇比公蛇更受欢迎。公蛇体型也较母蛇相去甚远。每个地区的铠甲蝮蛇身体颜色上也有相当大差别。2
生活习性铠甲蝮蛇像其他的蝮蛇一样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即使远离湖泊或河流等水源,亦可能有蝮蛇出没。另外,铠甲蝮蛇是卵胎生的。铠甲蝮蛇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3~4月和11~12月常活动于洞口附近草丛中,自5月开始爬入田野、水沟、麦地、菜园等处。洞穴多在向阳坡地。小雪前后入洞冬眠,惊蛰前后不断出蛰。5~6月为交配和蜕皮季节。多在晨昏活动,是以鱼、蛙、蜥蜴、蛇、鸟、鼠为食的毒蛇。
铠甲蝮蛇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在马拉西亚雨林中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铠甲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
分布范围铠甲蝮蛇多分布各个南亚地区:菲律宾,包括马拉西亚中部及东北部,泰国西南部。在南亚,其分布范围则由缅甸和老挝,南至印度尼西亚。沿着太平洋海岸的索诺拉州、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及哥斯达黎加西北部,也能找到铠甲蝮蛇的踪影。部分分布于朝鲜、日本。就中国而言,铠甲蝮蛇以长江以南的各省的数量较多。栖息环境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山区,。铠甲蝮蛇主要栖息环境为半水栖,树栖,和穴居。铠甲蝮蛇的出现取决与多种因素,如海拔高度,植被情况,水域条件,食物等等。铠甲蝮蛇是在该种分布区内具备它生存所需条件的一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其形态结构必然与其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相适应。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