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口裂达眼后角下方;唇褶显著;舌大,与口腔底部粘连。躯干至尾基浑圆,向后逐渐侧扁,尾末端钝圆。四肢短而弱,彼此贴体相向时,指、趾端不相遇。皮肤较光滑,略有细粒。颈褶明显;体尾两侧有横细沟纹。生活时背面及侧面青灰带黑,密布黑色圆斑;腹面桔黄色或桔红色,有稀少的棕黑斑纹。成体全长约150mm。栖于海拔450—800m大小溪流浅水碎石隙间,非繁殖季节亦不离开水。6月产卵,卵单生或连成一片,卵粒大,乳白色。早期幼体有棒状平衡枝及外鳃,背鳍褶发达,起于体背前部,体尾肥实。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及广西1。
形态特征雄螈全长155毫米~193毫米,雌螈160~185毫米。头部略扁平,吻端钝圆,头侧无脊棱,唇褶发达,犁骨齿列呈“∧”形。皮肤光滑,四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间距超过后足之长度;指4,趾5,第五趾显然短小,趾侧缘膜较宽。尾与头体长几相等,尾鳍褶、显著。体背部及两侧棕褐或青黑色,腹面橘黄或橘红色,周身满布棕褐色或褐黑色圆点,圆点之多少,大小、排列疏密有个体变异。3
生活习性黑斑肥螈多栖于海拔800米~1700米的大小溪内。成螈以水栖生活为主,常隐于溪内石块或石隙间或在水底石上爬行。3在陆地上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黑斑肥螈对环境的变化、水温、水质的变化敏感,是环境变化的指示性动物之一。4成螈捕食蜉蝣目、襀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及其他小动物。3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3越南5
繁殖方式黑斑肥螈是卵生动物。繁殖季节在5~8月,每一雌螈产卵50粒左右,粘附在石块下,卵乳白色,直径4.4毫米。3卵产于缓流处石下,卵单生或相连,一般为30~50粒,贴于石块底面。晚期胚胎有外鳃、平衡枝和前肢芽。2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6
相关种群肥螈属仅2种:黑斑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和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产于中国华中、华东南各省。2
保护措施**濒危因素:**多作为食用。去其内脏后晒干研末,以酒或开水吞服,可治疗痢疾,故常遭捕杀,数量减少。2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7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的两栖动物。8
**人工养殖:**为保护黑斑肥螈的野生资源和对其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2007年大顶山管理处和韶关大学徐剑教授合作开展黑斑肥螈保护性养殖试验,试验地点选择在天井山板蓬工区。主要技术是在黑斑肥螈分布临界处的河段储蓄一定面积的水域,定期投放蚯蚓,观察记录水文变化和黑斑肥螈的生长活动规律,分析黑斑肥螈与环境变化的关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