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形较大的树蛙,雄性体长可达7CM,雌性可达8CM以上。该树蛙体背为亮绿色,散布有少量棕色小斑点,眼后有金黄色斑纹。雄蛙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呜声低沉,间隔较长。常栖息于水塘边的灌丛和草丛中,也喜居于小的沼泽中。繁殖季节在5-6月,夜间循声而找可以在近距离观察。云南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西部与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首先发现在贡山独龙江地区,故名贡山树蛙。
科学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目:无尾目Anura
科: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属: 泛树蛙属 Polypedates
种: 贡山泛树蛙 P. gongshanensis
种群状态该蛙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种群数量稀少。受胁等级: 近危NT1。
体形特征体形较大树蛙,雄性体长可达七CM,雌性可达八CM以上。该树蛙体背是亮绿色,散布有少量棕色小斑点,眼后为金黄色斑纹。雄蛙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呜声为低沉、间隔较长。
体型中等大小,雄蛙体长54~72 mm,雌蛙体长66~82 mm。雄蛙头长略大于头宽或几乎相等; 鼓膜椭圆、斜置,距眼近,其纵径约为眼径的1/2; 犁骨齿列略倾斜。雄蛙整个背面均有白色角质小颗粒,雌蛙的较稀 疏; 腹面密布扁平疣,下颌及咽胸部的疣粒较小,雌蛙下颌前部平滑无疣。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 指、趾端有吸盘和边缘沟,背面可见 “Y”形迹,指间约1/3蹼; 后肢长超过体长的 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或眼前,左右跟部重叠颇多; 趾间全蹼; 内跖突小,无外跖突。整个背面为草绿色,其上有稀疏的棕色小斑点; 吻棱、上眼睑外缘和颞褶为浅棕色; 体侧至胯部、股前后侧有许多乳黄色斑点,其大小不等,多镶以酱色边; 指、趾和蹼为暗棕色; 腹面浅紫棕色,其上分布有数目不等的深色斑点。雄蛙第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 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卵径2.5 mm; 卵粒乳黄色。蝌蚪体宽色深; 眼位于头背侧,尾末端钝尖略向上翘起; 唇齿式多为Ⅰ:4+4/1+1:Ⅱ,极个别为Ⅰ:5+5/1+1:Ⅱ。1
生活习性常栖息于水塘边的灌丛和草丛中,也喜居于小的沼泽中。繁殖方式是卵生。繁殖季节在5-6月 。以昆虫为食。主要分布在贡山县独龙江河谷、腾冲、保山等地海拔1500-2100米有水稻田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背腹扁平,体长80毫米左右,后肢细长,指、趾末端吸盘有很强的吸着力,攀爬和跳跃能力强,能把整个身体吸附在树及叶上。
产卵于树下有水凼的阔叶树上。产卵时,雌蛙把几片树叶抱在一起,雄蛙将雌蛙的腋部抱蹬腿动作,将雌蛙排出的粘液打成泡沫,受精卵包于其中,进行孵化。一旦蝌蚪形成,泡沫随之溶解,蝌蚪掉入水凼中。在一堆卵泡上同时有3-5只雄蛙在一起。6-7月产卵。
该蛙生活于海拔1 300~2 300 m的河谷和山沟地带,常栖息于阔叶树、竹丛上或水塘、水坑以及稻田区附近的灌丛和瓜棚上。雄蛙鸣叫声低沉,6月上旬曾见到抱对的雌雄成体。卵产在稻田边的水草上或悬于水面上的树枝叶片上; 蝌蚪生活于静水塘内和稻田中。剖视雌蛙,腹内有待产卵530粒左右。1
分布云南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首先发现于贡山独龙江地区,故名贡山树蛙。
相关资料几乎每一本教科书都会写,贡山树蛙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是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特有物种。可眼前的景象不会说谎,贡山树蛙在灌丛间攀爬着寻找食物,它们确确实实生活在西藏的土地上。
那么,贡山树蛙在墨脱出现有什么特别稀奇的地方吗?
答案是肯定的。贡山树蛙并不是扩散能力强劲的物种,换句话说,它们不怎么能跑,只能老老实实待在一个地方。所以人们才会认为云南的一个狭窄区域是它们生活的唯一地点。那么墨脱贡山树蛙的出现,意味着很可能这两个地点在几百万年前是连在一起的!这是地球历史上一个漫长的故事。
在地球地质历史上,距今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发生了最伟大的一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西南方向的印度次大陆一头撞向欧亚大陆的青藏高原区域,使得原本沉在海底的青藏高原隆升,喜马拉雅山脉隆起。这场造山运动至今还未停止,青藏高原仍然在以每年一公分的速度抬升,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可在生物学上关于这次造山运动一直有很多的疑惑,其中之一就是——造山运动之前,哪些物种是已经存在的?哪些区域发生了物种的交汇?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
贡山树蛙在云南高黎贡山和西藏墨脱同时出现,一定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保存了高山峡谷地貌,也许因为这两个地方的生物有共同的发展历史,也许因为这两个地方曾经紧密相连…… 但不管怎样,小小的贡山树蛙身上,藏着地球的故事,等待我们慢慢地发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