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足澳洲林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白足澳洲林鼠是一种夜行性的啮齿动物,1902年灭绝,此鼠刨土能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它的皮毛紧密而柔软,头和背部呈深褐色。有些个体的头和背部呈暗锈红色,其他部位呈浅灰色或沙黄色。白足澳洲林鼠的尾巴非常奇特:上半部分呈黑褐色,下半部分为白色。耳朵较大,后足相对较长。

简介白足澳洲林鼠它的皮毛紧密而柔软,头和背部呈深褐色。有些个体的头和背部呈暗锈红色,其他部位呈浅灰色或沙黄色。

除此以外,人类对白足澳洲林鼠的生活习性一无所知。值得庆幸的是,澳洲林鼠属一共有两种,通过和白足澳洲林鼠同属的狐尾澳洲林鼠的生活习性来猜测,如此而已。

是一种已灭绝的啮齿动物。它们原于澳洲的阿德莱德至悉尼的林地,但后来只发现于澳洲东南部。它们大小如小猫,是澳洲原产最大的啮齿类之一。它们是夜间活动的,栖息在树上。它们会用叶子及草在桉树上筑巢。幼鼠会挂在母鼠的乳头上。

悉尼原住民称呼白足澳洲林鼠为“兔饼”。它们于1788年在殖民的店铺内造成很多问题。

形态特征白足澳洲林鼠体长1.65-2米,尾长1.8-2.15米。它的皮毛紧密而柔软,头和背部呈深褐色,有些个体的头和背部呈暗锈红色,其他部位呈浅灰色或沙黄色。雌性有4个乳头。一年四季能连续繁殖,妊娠期34天左右,幼仔20天后就能独立活动,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人们对它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1。白足澳洲林鼠的尾巴非常奇特:上半部分呈黑褐色,下半部分为白色。白足澳洲林鼠的耳朵较大,后足相对较长2。

生活习性白足澳洲林鼠是夜行性动物,喜欢利用树洞筑窝,一年四季能连续繁殖,妊娠期34天左右,幼子20天后就能独立活动。是一种已灭绝的啮齿动物。它们原于澳洲的阿德莱德至悉尼的林地,但后来只发现于澳洲东南部。它们大小如小猫,是澳洲原产最大的啮齿类之一。它们是夜间活动的,栖息在树上。它们会用叶子及草在桉树上筑巢。幼鼠会挂在母鼠的乳头上。

灭绝原因白足澳洲林鼠大约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由于人类天性不喜欢鼠类,因此,对于白足澳洲林鼠的具体灭绝时间和原因十分迷茫。

灭绝时间1902年灭绝。最后的标本是于1845年发现,但亦有指于1856年或1857年间,甚至于1930年代见过它们。它们的消失可能是因大家鼠带来的传染病或与之竞争、家猫的掠食及失去栖息地所致。

DNA复制科学家将建立全球首个基因及细胞组织库,以冷藏技术保存数以千计濒临绝种动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有朝一日或可令绝种动物起死回生。

这项周二宣布的全球性计划被称为“冷冻方舟”(FrozenArk),它旨在收集濒临绝种动物的DNA,存放在英国自然史博物馆和伦敦动物园的DNA库,以便今后生物技术发达时可用它们复制绝种动物的胚胎,然后由有关品种担任代母,怀胎直至足月分娩。

八种动物率先入库

来自8个动物品种的DNA样本已率先存入DNA库,包括弯角剑羚、索岛哀鸽、黄海马(因中药买卖而锐减)、山鸡、塞舌尔群岛弗莱加特岛甲虫和波利尼西亚群岛树蜗牛。只由人工饲养(在野外已消失)或可能于未来5年内绝种的动物将获优先考虑入库,样本将储存在摄氏零下80度。

愈来愈多证据显示全球正面临第6次大规模物种灭绝,预料1130个哺乳类动物品种(占总数的24%)和1183个禽鸟品种(占12%)将于未来30年内消失。

复制技术仍有缺陷

自然史博物馆的雷恩博教授说:“除了自然大灾难外,目前动物消失的速度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快的。我们希望确保它们的组织和DNA被保存,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如此迅速,复制或于未来数十年变得可行。”

虽然3种濒临绝种动物(摩弗伦羊、白肢野牛和白臀野牛)已成功复制,但复制过程导致新生动物出现缺陷,不适合用作保存动物。科学家相信,基因技术的改良最终可令人们安全地复制濒临绝种动物。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