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疣刺齿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雄蟾体长47毫米,雌蟾50毫米左右。瞳孔纵置,无鼓膜,上颌齿较发达。体背部满布大小刺疣。后肢较长,股后腺大而明显,胫跗关节前达眼;指、趾端圆,卵动物极灰色。蝌蚪全长67毫米,头体长26毫米;体尾色黑,口角副突较多,其上多有小齿。生活于海拔2100~3300米高山区中、小型山溪附近。卵粘附在石块底面;蝌蚪底栖于水荡内或溪边石隙间,可逆水而游。分布于四川(昭觉、西昌、喜德、冕宁、石棉、会理)、云南(宾川、丽江)。1

形态特征雄蟾体长44~53 mm,雌蟾体长45~54 mm。头体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圆,瞳孔纵置; 无鼓膜和鼓环,耳柱骨为短突起; 无犁骨齿,上颌齿发达。背部满布小圆疣,吻部及四肢背面刺疣较少; 腹面皮肤平滑,腋腺不明显,股后腺大而明显。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略重叠; 指、趾端圆,趾侧有缘膜,第四趾约具1/3蹼。体背面黄褐色或深灰棕色,疣粒周围多为黑色; 四肢斑纹不规则; 整个腹面米黄色或黄色,雌性有灰棕色麻斑,雄性者不显。雄性前肢上臂背面刺较少,第一、二指婚刺细密; 胸部刺团一对较小,刺细密,左右间距宽。卵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白色。第30~39期蝌蚪全长67 mm,头体长26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9%; 体尾色黑,上尾鳍有红棕色云斑; 唇齿式多为Ⅰ:4+4/4+4:Ⅰ; 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3个,口角副突较多,其上多有小齿,角质颌强。刚完成变态的幼蟾体长26mm,体色较成体深。2

特征疣刺齿蟾与其他蟾蜍不同之处,一是疣棘溪蟾无鼓膜和耳拄骨,听觉退化;二是蝌蚪的腹部有一个大吸盘,借此附着在溪流中的石头上,不被流水冲走。与其他蟾蜍类不同,疣棘溪蟾栖息于溪流中。近年在云南发现,仅分布于云南西北高黎贡山地区。它在被发现的同时,已处于濒危状态,数量极少。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2700-3300米的沟边草根、树根、石块下或沼泽地带,行动呆迟。5-6月产卵,此间鸣声低沉,产卵于细树根上,卵呈长条状,大部分浸没于水中蝌蚪生活于水底并能越冬。

该蟾生活于海拔2 100~3 300 m中高山区的中、小型流溪附近。成蟾营陆栖生活,捕食甲虫、金龟子、蝽象、蚜虫、蝇等多种害虫。4月中旬至5月栖于溪旁土洞内或在流溪内石块下繁殖,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跨部,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呈团状。曾解剖5月3日所采雌蟾,卵巢内卵较小,未成熟,卵径1.2 mm。蝌蚪栖于水凼底或溪边石隙间,可逆水而游。2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稀少。受胁等级: 近危NT。2

分布疣刺齿蟾与四川、云南。

保护程度疣刺齿蟾,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