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雄蟾体长67.4~81.5(71.9,n=20)mm,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钝,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无鼓膜,颞褶宽厚;上颌无齿;无犁骨齿;舌卵圆形,后端无缺刻;瞳孔纵置,咽鼓管口小。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指端球状,第1、2指几等长;指侧无缘膜或极窄;关节下瘤略显;掌突2个,内侧者略大。后肢短,胫跗关节前伸贴体达肩部与口角之间,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为体长的39.1%;趾端圆,第3趾略长于第5趾;关节下瘤略显;第4趾两侧约具1/4蹼,第5趾内侧蹼达近端关节处;趾侧缘膜显著;内突卵圆形,无外突。
皮肤松厚,体背面疣粒较大而扁平,长形或圆形,略成行排列或排列不规则,整个腹面皮肤光滑;体腹侧、肛孔周围及股腹面小疣多;底面光滑无疣。
生活时背面棕褐色或暗橄榄色;体背面疣粒部位色深,多形成圆形斑,有的背面有深色带纹,且带纹由疣粒周围的深色斑形成;四肢背面无横纹。腹面灰黄色,无斑;指、趾端,掌、趾突黑棕色。
九龙猫眼蟾 - 第二性征 雄蟾前臂粗壮:第1、2指具椎状黑色角质刺;胸部刺团2对,内侧1对大,其上刺粒在10mm2内有刺32~102(63.2±19.20,n=72)粒;腋腺位胸侧,较小,其上的刺粒较胸腺刺粒小。1
生物学资料该蟾生活于海拔3 120~3 750 m的高山泉水流溪边或浸水沼泽地水凼内石块下或泥窝内,行动迟缓。5月下旬至6月初是该蟾的繁殖盛期,卵产在水内石底面或水凼边苔藓或杂草根部,在一块石下多达5~6个卵群连成一片,测量两个卵群,共有卵l 980粒。6月初卵已发育到神经管期。蝌蚪生活于泉水凼或溪边石下,数量甚少。2
形态变化成体
本种与圆疣猫眼蟾S. (A.) tuberculatus相近,但本种体背面大疣扁平,雄蟾胸部腺体2对,内侧一对彼此分开较宽,其上刺粒较大,在10mm2内有刺粒32-102(63.2 +- 19.20,n=72)枚;腋腺较小,其上刺粒比胸腺上的刺粒小;蝌蚪唇齿式I:3+3/4+4(或3+3) : I,蝌蚪尾部前段低于后段。3
卵
卵径3.0~3.6mm,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黄色。卵群呈环状或片状,常常几个卵群连成一片。
蝌蚪
大蝌蚪体尾灰褐色或灰棕色;身体肥硕,尾短。当后肢长3.2~4mm时(第36~37期Gosner,1960),体全长56mm左右,尾长31~35mm,约为头体长的144%;头体椭圆,背腹略扁,尾肌较发达,上下尾鳍几等宽,上尾鳍起于第1、2肌节之间,后部比前部高,末端宽圆。口周围均有唇乳突,大小均等,排列规则;口角部副突少;唇齿行较短,唇齿式为I∶3+3/Ⅰ∶4+4(或Ⅰ∶3+3),上下唇齿最外排很短,唇缘较宽;角质颌强,口腔下部第1对舌前乳突单指状;出水孔位体左侧,无游离管;肛管长而宽,肛口斜开于尾鳍基部右侧。前肢刚伸出的变态期蝌蚪(第41期),尾长30.4mm,口部唇乳突和唇齿尚无变化;当尾部萎缩至14.4mm时,体长为27.2mm,其体背部疣粒、腋腺和趾蹼等特征与成体相近似。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威胁等级,易危VE。2
分布中国四川九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