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长牙青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

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1

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蛙类最小的只有5厘米,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厘米(一尺多长),体型短阔,拥有强健的后肢。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

栖息环境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

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生活习性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青蛙不是所有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生存的,青蛙怕海水,在海里或者盐分多的水里青蛙很容易死亡。

捉虫能手青蛙爱吃小昆虫,善于发现动着的小型昆虫,它捕虫时的动作:一只青蛙趴在一个小土坑里,后腿蜷着跪在地上,前腿支撑,张着嘴巴仰着脸,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着什么。一只蚊子飞过来,在青蛙面前一晃,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蹿,舌头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见了,它又原样坐好,等待着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歌唱家青蛙嘴边有个鼓鼓囊囊的东西,能发出声音。它最爱在夏天的

青蛙

雨天放声歌唱,炎热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丛里,偶尔喊几声,时间也很短。如果有一只叫,旁边的也会随着叫几声,好像在对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欢的时候,是在大雨过后。每当这时,就会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呱呱——呱呱”地叫个没完,那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

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位于喉门软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当你漫步到池塘边,你会听到雄蛙的叫声彼此呼应,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大合唱。科学工作者指出,蛙类的合唱并非各自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互相紧密配合,是名副其实的合唱。据推测,合唱比独唱优越得多,因为它包含的信息多;合唱声音洪亮,传播的距离远,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所以蛙类经常采用合唱形式。

运动健将它的眼睛鼓鼓的,头部呈三角形,加上爬行动作很迟钝,也许你会以为它有点傻乎乎的。可是,当你稍一走近,就猛地一跳,跳到那飘着浮萍的池塘里。这一跳,足足有它体长的20倍距离。然后,以最标准的蛙泳姿势,向对岸游过去。

青蛙虽然并不像桡足动物那样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跳跃者,但它们的跳跃能力同样非常出色。在青蛙家族,一些体型较小的成员跳跃距离可达到身长的10倍。根据最近刊登在《皇家学会学报B》上的研究发现,青蛙强大跳跃能力的秘密就隐藏在腿部肌肉内,其腿部肌肉的柔韧性远远超过哺乳动物。跳跃前,青蛙会让自己处于蹲伏姿势同时拉伸后肢肌肉,挑战物理学定律。这种拉伸能够让青蛙产生难以置信的机械能和力量,最终凭借惊人的一跃摆脱潜在威胁。

伪装高手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头部、背部都是黄绿色的,上面有些黑褐色的斑纹。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呈绿色的原因是一个很好的伪装,它在草丛中几乎和青草的颜色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青蛙头上有两只圆而突出的眼睛,一张又宽又大的嘴、舌头很长。身体的背上是绿色带有深色条纹,腹部是白色。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脚趾间有蹼。青蛙是两栖动物,能在地上跳,也能在水里游,会发出“呱呱”的声音,雄的叫声响亮。

春天,青蛙在水草上产卵,卵慢慢地变成蝌蚪。蝌蚪是黑色的,圆圆的身体,有一条长尾巴,蝌蚪一天天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渐渐地缩短退化,最后变成青蛙。青蛙是捉害虫能手,青蛙捉害虫全靠他又长又宽的舌头,舌根长在口腔的前面,舌尖向后,还分叉,上有许多黏液,只要小飞虫从身边飞过,就猛地往上一跳,张开大嘴,快速地伸出长长的舌头,一下子把害虫吃掉。青蛙的眼睛看静的东西迟钝,看动的东西敏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之间的掠杀、大自然的选择;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生存。
青蛙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有多种:有黑或棕色素颗粒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颗粒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颗粒的红色素细胞、许多具有反光性的晶体小板的虹色素细胞等。
皮肤有表皮、真皮两层组成。几种色素细胞在真皮层中全有,而表皮层中只有较小的黑色素细胞,由于表皮层较薄,真层中的颜色可以透出。当青蛙到了深色环境中时,眼睛所感知的环境现象通过神经传递到脑下垂体中叶,使它分泌促黑色素,黑色素扩散,红色素和黄色素收缩,这样一来,红、黄色就隐退了,黑色素却十分注目,蛙就是暗色的了,青蛙体色的改变,主要是由真皮层中较大黑色素细胞参与活动的结果。
环境温度和肾上腺素等,也会导致蛙改变“时装”。温度升高,颜色变浅;温度降低,颜色变深。同时,体色浅,吸热少;体色深,吸热多,这对它们体温的调节是有利的。若将肾上腺素注入蛙体,随着血压升高,体色也会变浅。

防卫机制无毒的网纹箭毒蛙(Ranitomeya imitator)身上披上鲜艳的颜色,假装成其有毒的同类。草莓箭毒蛙鲜艳的警戒态表明它的皮肤上有不同的毒素。第一眼看青蛙时可能会认为它们缺乏防御能力。其细小的身体、缓慢的动作、薄而缺乏如尖刺、利爪及牙齿的外型往往令人疏于防范。事实上它们有丰富的防卫机制去保护它们。首先不少物种都有良好的伪装能力,其与附近环境十分接近的肤色令一动不动的它们易于隐藏于环境之中。遇到危险时,其惊人的弹跳力令它们迅速跳到水中,以避开猎食者的追捕。

很多青蛙的表面都有轻度毒性的蟾毒素(bufotoxin),使它们并不受猎食者的欢迎。而大部分蟾蜍则有较大的制毒腺体,称作腮腺(parotoid gland),主要位于当中的两侧眼后的位置,或身体的其他部分。这些腺体能分泌不同的毒素或黏液,使它们的皮肤变得滑溜而且并不可口。如果能产生即时的不快感觉,捕猎者多会终止它们的捕猎行动而令它们得以逃脱。如果效果需时甚久才有效果,也可减少捕猎者于下一次再度捕猎的机会。而带有剧毒的青蛙则多会披上鲜艳的颜色,以标示它们并不适合作为食物,这种适应的的策略称作警戒作用(Aposematism)。它们身上的颜色多为鲜艳的红色、橙色或黄色配以黑色。一些物种的警告色长在腹部上,如铃蟾属的物种。因此它们在遇到攻击时反而会将腹部朝上,并分泌毒液以赶退敌人。并有一些物种本身没有毒性,如红背异箭毒蛙,就会模拟在其地域中有毒的物种的肤色以吓退猎食者。

处于防卫站立姿态的大蟾蜍,一些蛙类物种,例如箭毒蛙等的毒性特别强。南美洲的土著很久以前已懂得抽取这些箭毒蛙身上的毒液去制造飞镖(Dart (missile))以作打猎之用,虽然只有少数物种适合此目的。此外,一些物种,红背异箭毒蛙、卵齿蟾属(Eleutherodactylus)的一个物种(Eleutherodactylus gaigei)及细趾蟾属(Leptodactylus)的一个物种(Lithodytes lineatus)虽然本身没有制造毒液,但它们会透过模拟当区有毒的近亲的肤色而达致保护自己的目的。一些物种虽透过进食如蚂蚁或节肢类动物等以吸收它们的毒素,但亦有一些物种,如澳洲的科罗澳拟蟾则能够自己合成这些有毒的生物碱这些化合物,包括蛙毒素(batrachotoxin)及蟾毒素(bufotoxin)等,能令受体不适、产生幻觉、癫痫性痉挛(Epileptic seizure)、神经中毒及血管收缩。不少以蛙类为食的捕猎者已能适应高浓度的毒素,但其他物种,如人类则完全没有抵抗力。

一些蛙类则依靠虚张声势及小诡计去保护自己,像大蟾蜍独有的站立姿态就是尝试去吓怕敌人。它们会吸入空气使身体胀大,并提高后半身及令头部向下以制造一种雄伟的形态。美国牛蛙受到威胁时会将头部向前倾但合上眼睛。此姿态目的是要将带毒的腮腺放置在最清晰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其他在背部上的腺体则开始渗出有毒的分泌物,并将身体最脆弱的部分加以覆盖。其他策略包括发出刺耳的声音,并利用突如其来的巨响吓走捕猎者。灰树蛙能够发出如爆破般的声响,这声响有时就能够吓退其天敌北短尾鼩鼱(Blarina brevicauda)。 蟾蜍类一般不甚受欢迎,但偶尔也会受到饥饿的蛇类如东部带蛇(Thamnophis sirtalis)的垂涎。年幼的美国蟾蜍如遇到对其感兴趣的蛇时,就会蹲下身体并且一动不动。这种不动声息的自保方法往往令蛇失去了它们的踪影而成功自保。但如它们被蛇的头部感应到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蹲下的姿态而迅速跳走。

现状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科学家,2010 年在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发现了163个新物种,包括以吃鸟为生的青蛙、有橙色眼睛的彩色壁虎以及身上带有虎纹的毒蛇。在过去10年间,这一区域已经发现1000多个新物种。环境保护论者担心,这些独特物种都是在小丛林、小河或者山中发现的,那里的环境相当脆弱,而且正在受到破坏。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泰国三个偏远小岛上发现一种嘴中长牙的青蛙。这种青蛙静静地潜伏在溪流中,随时扑向过往的昆虫和其他类青蛙。科学家们还在这种青蛙的排泄物中发现羽毛,因此推测它们可能也吃小型鸟类。有时候这种雄性青蛙还与其他同类互斗,甚至用牙撕下对方的身体器官。

1979年,贵州一水田数万只长牙的青蛙互相残杀吞食,蛙声一片,震耳欲聋,血流满田,残肢遍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