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蝾螈(拉丁学名:Cynops pyrrhogaster)为蝾螈科蝾螈属两栖类动物。成体全长6-8厘米,腹部有不规则的桔红色斑块。栖于山麓水潭中或水流缓慢的山涧里,捕食水蚯蚓、小蝌蚪、孑孓、水蚤等。国外分布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等小岛屿上,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福建等地。栖息在水田、沼泽和流动缓慢的河流里。体长约7厘米。背部为黑色或褐色,腹部为红橙色带黑斑。它的毒与河豚的毒一样,都属于河豚毒素,存在于皮肤、肌肉和内脏里1。
简介红腹蝾螈也叫日本蝾螈,大部分都栖息在北半球的温带区域的淡水和沼泽地区,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温度到摄氏零下以后,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2。
外形特征红腹蝾螈的外部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成体全长6-8厘米。皮肤裸露,背部黑色或灰黑色,皮肤上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腹部有不规则的桔红色斑块。红腹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雌雄区分:雄体略小于雌体。雄体活泼灵敏,雌体腹部肥大,行动迟缓。雄体泄殖腔孔隆起,特别在生殖季节,孔裂长,有明显绒毛状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体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无明显乳突。
生活习性红腹蝾螈喜栖于山麓水潭中或水流缓慢的山涧里。水域的水较清澈,水中往往长有水草。红腹蝾螈在水中非常活跃,常在水底和水草下面活动,一般隔几分钟就要游出水面吸气。入冬之后,隐伏在水底、潮湿的石窟内或石缝间,一般不窜出水面。当水干涸或上面有薄冰时,往往伏在水草间、石块下,甚至移至陆上,伏在树洞或地面裂缝中过冬。红腹蝾螈从窜出水面吸气到下沉,一般只有3-4秒,在水底和陆上用四肢爬行,在水中借躯干和尾能上能下不断弯曲摆动而游泳。红腹蝾螈喜食活的小动物,如水蚯蚓、小蝌蚪、孑孓、水蚤等。红腹蝾螈有蜕皮现象。先是头顶部缓缓蜕去外皮,随后,躯干部、四肢和尾部蜕皮。蜕下的皮,有时自己吞食掉,有时被同伴吃掉。
生长繁殖红腹蝾螈产卵期在3-4月间,以5月份产卵最多。红腹蝾螈是体内受精。雄蝾螈在排精之前,不断地围绕在雌蝾螈后面游动,用吻端触及雌蝾螈的泄殖腔孔,同时把尾向前弯曲,急速抖动。求偶成功之后,雌蝾螈随雄蝾螈而行,雄蝾螈随即排出乳白色精包,很快沉于水底。这时,雌蝾螈用生殖腔孔触及精包的前端,徐徐将精包内的精子纳进,保存于输卵管内。此后,精子将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雌蝾螈先是在水中选择水草的叶片,再用后肢将叶片夹拢,反复数次,最后将扁平的叶子卷成褶,并包住泄殖腔孔,静止3-5分钟,受精卵即产出,包在叶内。雌蝾螈产卵后伏到水底,休息片刻又浮上来继续产卵,一般每次仅产一枚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在水、氧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受精卵经过多次有规律地分裂,在卵内变成蝌蚪状幼体。经过2-3天长出一对前肢,以后又长出后肢,经过3-4个月,幼体完成变态,变成成体。
种群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方,如湖北大别山水田、洼地,以及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等小岛屿上。
亚种分类蝾螈属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Cynops ensicauda和红腹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两种。中国有4种及亚种,以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分布最广,常见于华东和华中地区;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Cynops cyanurus cyanurus见于贵州水城,楚雄亚种Cynops cyanurus chenggongensis见于云南中部;呈贡蝾螈Cynops chenggongensis仅见于云南呈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