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鸟是指迁徙中途经某地区,而又不在该地区繁殖或越冬,就该地区而言,这些鸟种即为旅鸟。候鸟在依不同季节而从一个栖居地飞到另一个栖居地的过程中,经过某些地区,不在这个地区繁殖,也不在这个地区过冬,这种候鸟就成为该地区的旅鸟。
简介旅鸟亦称“过路鸟”。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但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这些种类就成为该地区的旅鸟1。
候鸟在依不同季节而从一个栖居地飞到另一个栖居地的过程中,经过某些地区,不在这个地区繁殖,也不在这个地区过冬,这种候鸟就成为该地区的旅鸟。某些鹊类就是中国的旅鸟。
有许多鸟类,每年都会在繁殖区和越冬区进行移居,此现象称为迁徙。依据迁徙的性质,我们可以把鸟类分为留鸟、旅鸟和候鸟几种类型。 留鸟,顾名思义,它们一年四季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不进行迁徙,像飞行能力比较弱的鸡形目鸟类绝大部分都是留鸟,在一年四季气候都比较温暖,食物丰富的南方,有许多鸟类也是留鸟。
旅鸟分类候鸟,再细分可以分为两类:冬候鸟和夏候鸟。冬候鸟是秋冬季来到此地越冬,春天离去的鸟;夏候鸟是春夏季来到此地,秋天离开的鸟,此间它们又身负繁殖重任,因此又称繁殖鸟。旅鸟则是指该鸟种在此地既不是留鸟,也不是候鸟,而是春秋季节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在此作短暂的停留休息和食物补充,等精力充沛后再继续迁飞。冬候鸟如野鸭、天鹅、大雁等。夏候鸟如杜鹃、黄鹂等2。
旅鸟和候鸟都是一种相对的说法,比如红胁蓝尾鸲,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是夏候鸟,对于中国南方来说则是冬候鸟,在华北地区则是旅鸟,而到了云南西部的部分地区它又变成了留鸟。有的时候同一种鸟的不同种群在同一地区也不尽相同,比如雀鹰在北京,有些是候鸟,有些则是留鸟。同一种鸟的留居情况也会随着气候与环境的变化而慢慢改变,黑鹳在北京曾是夏候鸟,现一年四季在北京都能见到它们。 除了以上几类之外,我们还可以划分出迷鸟、逃逸鸟等。
迷鸟是指此类鸟正常迁徙时本不应该经过该地区,但因种种原因至使它们迷失正常方向而来到此地。这类鸟一般观察到的数量比较少,而且也并非每年均能观察到。 逃逸鸟则是指根本不是本地自然分布、不应有的鸟种,而是在饲养、运输、贩卖过程中逃逸或被放生的鸟。它们有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而消失,也有可能生存下去并建立起稳定的种群,成为外来入侵物种。这也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影响方式。
|| ||
雁属鸟类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嘴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吕氏春秋》等。
鸟的构造在自然界,鸟是所有脊椎动物中外形最美丽,声音最悦耳,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动物。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鸟是一类适应在空中飞行的高等脊椎动物,是由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来的。已知最早的鸟是始祖鸟,1861年在德国南部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既有鸟类的特征又与爬行动物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它是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鸟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翅膀,后肢形成支持体重的双脚,除极少数种类外都能飞翔。鸟的嘴叫喙,由于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狭长尖细,口中没有牙齿。鸟是恒温动物,体温较高,通常为42℃。鸟类的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骨骼中空充气,这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骨骼结构特征。
鸟类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世界上已知的鸟类9000余种,中国有1186种。这些鸟在体积、形状、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么多的鸟类中,最大的要数驼鸟,它是鸟中的巨人。非洲驼鸟体高2.75米,最重的可达165.5千克。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鸟,体长只有50毫米,体重也就同一枚硬币一样重。鸟能飞翔,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可以飞起来。比如驼鸟双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没有龙骨突起,不能飞翔。企鹅是特化了的海鸟,双翅变成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有的鸟虽然可以飞行但飞行的距离很短,如家鸡由于双翅短小,不能高飞。
分布习性大多数的鸟都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算秃鹫了,飞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飞行最快的是苍鹰,短距离飞行最快时速可达600多千米。飞行距离最长的则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遥远的北极,行程约1.76万千米。鸟类新陈代谢旺盛,消化力强,所以鸟类的食量相当大,例如蜂鸟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于体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鸟类每天的食物量相当于体重的10%~30%。大多数鸟类是杂食的,并不太挑挑拣拣。每年春天和秋天,鸟类都成群结队,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飞行,这种在不同季节要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的季节性现象称为鸟类迁徙。每年大地回春,鸟类就开始进行求爱、生殖、营巢、孵卵和育雏等一连串的活动。 有些鸟类人们可以常年都见到,而有些鸟类却像客人一样,每年在一的季节来到人们身边,过一段时间就又飞走了。可以说,一年之中,任何一个地区鸟的种类都会随季节有些变化,每到一个季节,有些鸟飞来了,有些鸟飞走了。鸟类这种随着季节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人们根据鸟类迁徙习性的有无,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两大类。
有些鸟一年四季都在繁殖区域里生活,没有随季节的不同而迁徙的习性,如喜鹊、麻雀,这类鸟叫做留鸟。有些鸟每年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改变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常在一个地区产卵、育雏,到另一个地区越冬,这类鸟叫做候鸟。有些候鸟总是在秋天时,从北方高纬度地区飞到某地过冬,对这一地区来说就是冬候鸟,如大雁、野鸭等。冬候鸟往往在第二年的春夏季,又飞回北方的繁殖地区。而有些候鸟总是在春夏季飞到北方筑巢、孵卵、育雏,到秋冬时再飞往南方,对这一地区来说就是夏候鸟,如家燕、白鹭、杜鹃等。候鸟的迁徙是有规律的,通常是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例如,中国的鸿雁、丹顶鹤、燕子等候鸟,它们在中国东北、华北等地繁殖,迁徙到长江以南过冬。天鹅夏季在中国东北、华北一带繁殖,秋冬季节飞到印度等地过冬。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迁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是鸟类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