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紫金牛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紫金牛科是合瓣花类中比较接近离瓣花类的类群。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报春花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其合并到杜鹃花目。

2016年的最新的APG IV系统将紫金牛科全部划入报春花科,成为报春花科的两个亚科:紫金牛亚科、杜茎山亚科。其中紫金牛亚科新划进了原本的报春花科的假婆婆纳族、珍珠菜族、仙客来族等。蜡烛果亚科被划进紫金牛亚科的紫金牛族

简介灌木或乔木,稀藤本。单叶互生,.常具腺点或脉状腺条纹,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4~5基数,排成总状、伞房状、伞形、聚伞状或再组成圆锥状花序;花萼连合或近于分离,宿存常具腺点;花瓣合生,常具腺点;雄蕊着生在花冠管上,且与花冠裂片同数而对生;心皮4~5合生,通常子房上位,少半下位或下位,l室,具中轴或特立中央胎座,胚珠多数,多仅1枚发育成种子。核果或浆果。染色体:X=10、12。

本科植物含苯醌类成素类化合物,如紫金牛属(Ardisia)植物中含有具止咳作用的岩白菜素( bergenin)1。

形态特征灌木或乔木或攀援灌木,稀藤本或亚草本,有的为藤本。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近轮生,通常具腺点或脉状腺条纹,稀无,全缘或具各式齿,齿间有时具边缘腺点;无托叶。叶片通常具有明显的树脂腺或脉状腺条纹,花冠及果上亦有,有的叶缘齿间还有明显的边缘腺点;有的属常常具有侧生特殊花枝(如紫金牛属),形态特征复杂多样。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无托叶。总状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及聚伞花序,或由这类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或花簇生;着生的部位有腋生、侧生、顶生或生于侧生的特殊花枝顶端,或生于具覆瓦状排列的苞片的小枝顶端;花通常两性或杂性,少数单性,有时雌雄异株或杂性异株,辐射对称,呈覆瓦状、镊合状或螺旋状排列,4~5枚;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对生,分离或基部合生;花药2室,纵裂,罕孔裂,有的药室内具横隔(如蜡烛果属);子房一室,柱头多样,胚珠多数,一或多轮,通常埋藏于多分支的胎座中,常1枚发育,稀多数发育。

药用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Thunb.)Bl. 常绿矮小灌木,多不分枝。单叶对生或数叶集生茎顶,坚纸质或革质,椭圆形,具腺点。花序近伞形;花冠粉红色或白色;子房上位,l室。核果近球形,熟时红色。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生于低山林下阴湿处。全株(药材名:矮茶风)能祛痰止咳、利湿退黄、止血止痛。

常见的药用植物还有: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全株能活血散瘀、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百两金Ardi-sia crispa (Thunb)A.DC.根、叶能清热利咽、祛痰止咳、舒筋活血。虎舌红全株用于祛风除湿、活血止血、清热利湿。铁仔Myrisine africana L叶、枝能清热利湿、止咳平喘2。

生境分布有32~35属,约1000种,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非及新西兰也有,但分布中心在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最古老的类群可能也在这一地区。中国有6属,约130种,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秦岭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有的属从亚速尔群岛通过非洲、马达加斯加、阿富汗、印度分布到中国秦岭以南等地,显示了北移的倾向。

主要价值该科有很多有经济用途的植物,尤其紫金牛属(Ardisia)中药用植物很多。如紫金牛是著名的草药;朱砂根和走马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及各种炎症,特别对咽喉炎有良效;紫金牛和朱砂根又是庭园花卉。酸藤子属中有的果实可提取酸藤子素(embelin)、云南傣族民间用作打虫药;有的茎干为妇科良药,故有当归藤之称。杜茎山属有些种的果可以吃,有米饭果之称;有的种嫩尖可代茶,故名小种茶;在印度有的植株被用来毒鱼,作染料及敷疮疖等。密花树属的密花树是一种很好的硬材或薪炭柴;有的种类根煎火服,治膀胱结石,树皮提取单宁。在蜡烛果属中,除了与红树科的植物构成特殊的海岸林可以防浪、防风外,还可作薪炭柴,树皮提取单宁。此外,该科植物中还有的种子可作提取淀粉和油脂的原料。

下级分类蜡烛果亚科 Aegiceratoideae Pax
杜茎山亚科 Maesoideae Pax
紫金牛亚科 Myrsinoideae Pax

属列表

蜡烛果属 Aegiceras
紫金牛属 Ardisia
酸藤子属 Embelia
杜茎山属 Maesa
铁仔属 Myrsine
密花树属 Rapanea

科下亚科该科分3个亚科,即杜茎山亚科(Maesoideae)、蜡烛果亚科(Aegiceratoideae)和紫金牛亚科(Myrsinoideae)。蜡烛果亚科药室内具横隔,果为圆柱形,并呈新月状弯曲的蒴果,并生长于海岸边比较特殊的环境,因此,有人建议独立成蜡烛果科(Aegicerataceae)。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