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泡五趾跳鼠指名亚种(学名:Allactaga bullata bullata),G. Allen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察干淖尔。
巨泡五趾跳鼠属于啮齿目跳鼠科。体长约140毫米,背毛沙黄至灰褐色,并带黑波纹。体侧沙灰或灰白色。尾长略大于体长,尾端毛穗为白黑白三色。以荒漠植物为食,有冬眠习性1。
形态特征巨泡五趾跳鼠体背面呈沙黄色、暗棕黄色或灰褐色;体腹面纯白色。耳基部外侧有一白斑。尾基部为白色,其余至尾远端毛簇基部背面与体背面毛色相近,呈土黄色、暗黄褐色或暗灰色。尾端毛簇通常由灰白、黑、白三段毛色组成。有的仅由黑和白两段毛色组成,而无尾旗基部的灰白色段,尾腹面灰白色或沙灰色,通常在毛簇的黑色部分下面中央有一白色纵纹与尾端白色相连,有的毛簇黑色部分下面中央贯穿着一条深褐色纵纹,其两侧有时有白色或灰白色毛。足趾基部下面有一较大带黑色的毛区。颅骨与五趾跳鼠相似,但略小;门齿也呈白色,但几近垂直;鼻骨前半部略宽,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越;听泡较大,长约为颅长的30%2。指名亚种体背毛色较浅,为砂黄色;尾端毛穗的黑色部分前有一白色毛环,毛穗之腹面沿尾干有一白色线条3。
生活习性栖息在多粗沙或砾和有灌丛的荒漠地区。在新疆,多栖息于山前荒漠草原和细石草地,在低山丘陵区则栖息在开阔的半灌木和杂草丛生的沟谷。在三塘湖一带也栖息于梭梭荒漠。洞居、单栖,洞道长达3.5m。以植物的绿色部分、草籽和地下茎、根及昆虫为食。主要在夜间活动。5月和7月均有繁殖现象,每年繁殖1~2胎,胎产1~3仔2。
地理分布巨泡五趾跳鼠分布区北起蒙古国西北部吉尔吉斯湖北岸(北纬49°34′),沿札布汗河两岸向东南伸延至尤松布拉克,戈壁阿尔泰,外阿尔泰戈壁,再越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和甘肃马鬃山荒漠,进入河西走廊西部荒漠。分布区最南端抵敦煌南湖,酒泉(肃州)一线古沙洲(北纬40°9′)。分布区西端起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诺敏戈壁老爷庙与三塘湖一线(东经93°6′),向东经蒙古国的准噶尔戈壁,外阿尔泰戈壁,戈壁阿尔泰和我国阿拉善荒漠,跨越狼山和阴山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和蒙古国东戈壁,分布区东端止于我国的苏尼特旗赛汗塔拉与蒙古国扎门乌德一线(东经115°8)。整个分布区跨经度18°49,纬度9°25,类似元宝形2。
按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巨泡五趾跳鼠分布区位于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东半部和蒙古国西南大戈壁范围内。与分布于中蒙境内的10种跳鼠科动物相比较,巨泡五趾跳鼠的分布区较为狭小,属狭区分布鼠种2。
自1925年G.M.Allen描述巨泡五趾跳鼠以后,1964年夏武平等首次报导本种存在亚种的分化。
指名亚种A. bullata bullatealien(1925)分布于哈密东部星星峡一带。甘肃酒泉的标本亦属此亚种。本亚种模式产地为蒙古西北部的察干淖尔3。
经济意义巨泡五趾跳鼠在其分布区内各处种群密度均较低,新疆东部捕获率为2.1%(19只/900夹日),甘肃马鬃山地区为0.83%(69只/8300夹日),内蒙古额济纳旗为0.95%(123只/13175夹日),而且又多栖息在畜牧业利用价值不高的戈壁荒漠地带,经济危害不大2。
其他亚种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亚种A.bullata balikunicaHsia et Fang(1961)――体背毛色较深,为深灰色,微带沙黄;尾端毛穗黑色部分之前无白色毛环;尾穗之腹面沿尾干无白色线条。模式产地为巴里坤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