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中药名。为马钱科植物钩吻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的根、叶或全株。别称:钩吻、野葛、胡蔓藤、断肠草、烂肠草、朝阳草、大茶药、大茶藤、荷班药、猪人参。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杀虫止痒之功效。外用适用于皮肤湿疹,体癣,脚癣,跌打损伤,骨折,痔疮,疔疮,麻风。还适用于除四害,杀蛆虫,灭孑孓。
主要价值入药部位根、叶或全株。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效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外用适用于皮肤湿疹,体癣,脚癣,跌打损伤,骨折,痔疮,疔疮,麻风。还适用于除四害,杀蛆虫,灭孑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1
禁忌只作外用,禁止内服。
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吃下后肠子会变黑,会腹痛不止。2
误服应对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炭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3
采集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即成。叶和全草在夏、秋采集,晒干。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藤本,长3-12米。小枝圆柱形,幼时具纵棱;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叶片膜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侧脉每边5-7条,上面扁平,下面凸起;叶柄长6-12毫米。花密集,组成顶生和腋生的三歧聚伞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长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于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纤细,长3-8毫米;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冠黄色,漏斗状,长12-19毫米,内面有淡红色斑点,花冠管长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长5-9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细长,长3.5-4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长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状长圆形,长2-2.5毫米,花柱长8-12毫米,柱头上部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0-15毫米,直径6-10毫米,未开裂时明显地具有2条纵槽,成熟时通常黑色,干后室间开裂为2个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质,内有种子20-40颗;种子扁压状椭圆形或肾形,边缘具有不规则齿裂状膜质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老藤呈圆柱形,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灰黄色,具栓皮,为软木栓皮,较硬,裂成不规则纵沟和横裂隙,厚可达0.4cm。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极薄,红褐色,易与栓皮一起剥离,木部黄白色、黄棕色,有多数细孔,髓部浅棕褐色。气淡,味微苦。
4
生长环境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分布范围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成玉林 - 副教授 -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