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太湖母猪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太湖猪属于江海型猪种,产于江浙地区太湖流域,是我国猪种繁殖力强,产仔数多的著名地方品种。太湖猪体型中等,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毛丛密,毛丛间距离大;腹部皮肤呈紫红色,也有鼻吻白色或尾尖白;头大额宽,额部和后驱皱褶深密,耳特大,软而下垂,形如烤烟叶;四肢粗壮、腹大下垂、臀部稍高,梅山猪的四肢末端为白色,俗称“四白脚”;乳头8~9对,最多12.5对,乳头数为8~9对的个体约占82%。

依产地不同分为二花脸、梅山、枫泾、嘉兴黑和横泾等类型。

太湖猪体型中等,各类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以梅山猪体型较大,骨骼较粗,成年猪体重:公猪192千克,母猪172千克,体长分别为154厘米和147厘米,胸围分别为134厘米和128厘米,体高分别为90厘米和77厘米;米猪骨骼较细;二花脸猪、枫泾猪、横泾猪和嘉兴黑猪则介于二者之间;沙乌头猪体质较紧凑1。

太湖猪养殖进程国内养殖历史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养猪业空前繁荣,农民养猪除了肉食外,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养猪积肥。这一时期传统的选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猪病防治技术、阉割技术等养猪技术也更加完善。

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先进养猪技术的传入,太湖猪养殖业有了新的发展,但因这期间常常战火不断,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对太湖猪饲养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太湖猪养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太湖猪养殖中开始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进展。同时,太湖猪的优良种质特性也引起国外养猪界的兴趣,纷纷引进太湖猪进行试验研究。太湖猪种有着许多其它猪种没有或很少的优秀基因或基因组,对世界各国的猪种遗传育种研究有独特作用。

2006年6月,太湖猪被列入我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物种遗产代表。但是太湖猪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与生态环境的冲突、品种数量不断减少、育种的局限性等。为保护我国这一优秀物种资源,我们必须增强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构建系统保护网络,才能真正将这一世界级优秀猪种保护好2。

国外对太湖猪的研究进展由于太湖猪高繁殖力的特性,已被国外竞相引进。主要目的是用来改良本国猪种的产仔性能。这些国家对太湖猪不仅仅是杂交利用,还从基础理论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太湖猪高繁殖力的生理机制、基因定位、主基因检测等方面探索太湖猪高产仔的机理和控制基因。随着现代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高产仔基因直接插入西方猪的基因组,并可避免太湖猪生长慢、瘦肉率低的问题,创建新的“合成系”,以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3。

主要品种分布产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地方猪种。分布在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交界的太湖流域。太湖猪品种内有若干不同地方类群,有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横泾猪、米猪和沙乌头猪等。

二花脸猪以江苏省的舜山四周为母猪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江阴、武进、无锡、常熟、沙州、丹阳、宜兴及靖江等县。

梅山猪以太湖排水干道—浏河两岸为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嘉定及江苏省太仓、昆山等县。

嘉兴黑猪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嘉兴、平湖、嘉善及浙北地区其他各县。

枫泾猪以上海、浙江交界的枫泾镇为集散地,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吴江等县。

横泾猪以江苏省吴县的横泾镇为繁殖中心分布于附近各乡。

米猪主要分布于江苏省金坛、扬中两县,与之毗邻的溧阳、丹徒、丹阳、武进县的部分乡亦有饲养。

据1980年统计,产区共有太湖猪60余万头,其中二花脸猪约占36.7%,枫泾猪约占20.8%,梅山猪约占13.2%,嘉兴黑猪约占10.9%,横泾猪约占9.9%,米猪约占5.6%,沙乌头猪约占3.0%1。

太湖母猪特性繁殖性能高太湖母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产仔数量最多的优良品种之一,尤以二花脸、梅山猪最高。产区育种场, 初产母猪平均产仔12.14头,二胎14. 48头,三胎及三胎以上平均15. 83头。各类群之间差异不显著。太湖猪的高繁殖性能与其性器官、性机能发育早密切相关。小公猪首次采精日龄:二花脸猪为56~66天,嘉兴黑猪74~77天,梅山猪82.3天,枫泾猪88天。二花脸小公猪90日龄时可以采到正常精液,4~5月龄时精液品质已基本达到成年公猪的水平。小母猪首次发情日龄,二花脸猪平均为64天、体重15千克。母猪在一个情期内的排卵数,二花脸猪4月龄为17.33枚,8月龄26.0枚;枫泾猪8月龄16.7枚, 成年时达31枚;成年嘉兴黑猪平均为25. 68枚; 梅山猪29枚1。现今由于条件改良,二花脸、梅山猪的经产母猪平均可达16头以上,三胎以上,每胎可产20头,优秀母猪窝产仔数达26头,最高纪录产过42头。太湖猪护仔性强,泌乳力高,起卧谨慎,能减少仔猪被压。仔猪哺育率及育成率较高。

杂交优势强太湖猪遗传性能较稳定,与瘦肉型猪种结合杂交优势强。最宜作杂交母体。

20世纪50年代起, 产区群众以中型约克夏公猪与太湖猪母猪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70年代之后以大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兰德瑞斯猪为父本, 太湖猪为母本的二元杂交组合商品猪全面普及,1984年以来以杜洛克猪为终端父本的三元杂交商品猪得到较快发展1。目前太湖猪常用作长太母本(长白公猪与太湖母猪杂交的第一代母猪)开展三元杂交。

实践证明,在杂交过程中,杜长太或约长太等三元杂交组合类型保持了亲本产仔数多、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由于太湖猪具有高繁殖力,世界许多国家都引入太湖猪与其本国猪种进行杂交,以提高其本国猪种的繁殖力。各种经济杂交组合的推广,对提高商品猪增重速度、产肉能力以及养猪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肉质鲜美独特,育肥性能太湖猪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38.8%~45%,肌肉pH值为6.55,肉色评分接近3分。肌蛋白含量23%左右,氨基酸含量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蛋氨酸及苏氨酸比其它品种高,肌间脂肪含量为1.37%左右,肌肉大理石纹评分3分。

梅山猪25~90千克体重阶段,日增重439克,每千克增重耗精料4千克,青饲料3.99千克,折合消化能51. 63兆焦;嘉兴黑猪25~75千克体重阶段, 日增重444克,每千克增重耗精料3.82千克,青饲料0.21千克,折合消化能45. 35兆焦。太湖猪屠宰率为65%~70%,胴体瘦肉率不高,皮、骨和花油、板油所占比例较大,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各类群之间略有差异。枫泾猪、梅山猪皮重占比例较高,二花脸猪和米猪的脂肪较多。75千克体重的枫泾猪胴体瘦肉率39.92%、脂肪28. 39%、皮18.08%、骨11. 69%; 74千克体重的嘉兴黑猪屠宰率69. 43%,眼肌面积15. 48平方厘米, 肌肉含水量74. 36%, 粗蛋白质含量23. 05%, 肌纤维直径36.46微米1。

太湖猪在繁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太湖猪保护利用工作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太湖猪投入资金尽管在不断增加,但远不能满足其保护和开发的费用。据统计,2005 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用于畜禽等保种资源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2006 ~ 2008年增加到1 500万 ~ 2 000 万元,2009 年约 3 280 万元。这些资金既不能满足全国约 500 个地方品种的保种需要,也不能支付 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保种需要,从而导致各地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多数资源农牧场的技术设施和专用设备日益陈旧、人员老化、技术力量不足、关键人才流失严重,开展保种选育工作的难度增大,部分品种的优良性状出现严重退化或正在丢失4。

太湖猪资源数量仍在下降甚至加剧据统计,1992年在太湖猪原生地苏州市生猪栏存为147万头,到1998 年全市生猪栏存降到 100 万头,目前全市栏存生猪仅为 81 万头。此外,太湖猪猪种资源的减少也不利于我国乃至世界猪育种事业的发展,并将影响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十分紧迫。有些太湖猪品种的优良特性尚未被认识便已消失,业界曾对太湖猪特征特性的发掘和评估相对滞后,对太湖猪的优良特征特性发掘和评估不全面,局限于形态学、生理学上的描述和分析,缺乏对太湖猪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等5。

繁育者对地方猪种的选育和利用不够由于各地普遍缺乏对当地猪种持续系统的选育,导致很多地方的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的变化和需求,有些地方的产业化生产格局也尚未形成,从而导致有些地方的猪种在种猪和商品猪市场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长期以来,有些地方尚未建立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的循环机制,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脱节,各地地方品种未受到足够重视,地方猪种资源的肉质、肉品和繁殖性能与适应性等优良特性均未得到充分利用4。

地方良种失去生存基础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只满足数量,对产品的口味和品质要求不高。为满足市场肉食品供应,生猪繁育者先后引进多个国外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的生猪产品,对提高生猪生产水平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导致纯种太湖猪的数量随之减少,加之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缺乏长期规划,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跟不上,生产性状上无较大改变。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脂肪沉积快困扰着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工作,广大养殖户纷纷转向饲养外种畜禽,从而使地方良种几乎失去生存基础5。

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开发制约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开发。据统计,八五期初苏州市农村耕地面积为358. 99 × 103hm2,九五期初已降到 332.70 × 103hm2,到 2002年底为 288. 17 × 103hm2,目前为 231. 00 × 103hm2。开发区建设不但使养殖区域逐渐减少,而且使大量农村居民放弃养殖,从而导致畜牧生产数量大幅下降。另外,苏州市近几年正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也制约着畜禽养殖的发展5。

初养太湖母猪有“四忌”一、忌新老混养。太湖母猪相对于二花脸等老太湖猪,对一些疾病的抵抗力要强些或已耐过,若将太湖母猪与原二花脸等母猪混养,往往会发生太湖母猪已耐过的一些疾病,在老太湖母猪中发生,从而造成怀孕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等不良现象.

二、忌老法饲养。太湖母猪作为一种新型瘦肉型母猪,在饲养方式上与老太湖猪有较大的差异,饲养要求与饲料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如采用老法饲养则易造成成年母猪个体偏小、体质较差、难发情配种等现象。

三、忌配种过早。太湖母猪性成熟较早,4月龄左右即达初情期,6—7月龄、体重达70公斤左右方可配种,如过早配种产仔,除会对母猪本身有一定伤害外,还会间接影响产仔、育成率等,因而太湖母猪忌过早配种.

四、忌盲目贪多。太湖母猪在饲养管理上具有很多不同于老太湖猪的要求,有一定饲养老太湖母猪经验的饲养人员尚需要更新观念,按新法饲养,方能获得成功,而初养母猪者、尚无实际经验,切忌盲目贪多,一哄而上。为保存和开发太湖猪这一宝贵资源,太湖猪育种中心于1984年5月在苏州成立。20年来,育种中心建成了一个“国家重点种畜禽场”,育成了一个国家级的新猪种苏太猪.20年后,育种中心为进一步保存太湖猪中部分已越来越少的猪种原种,计划建立一个太湖猪活体基因库。目前,高产的二花脸猪和最具代表性的梅山猪已先期进入基因库隔离饲养。在今后的十年内,基因库将在对太湖猪保种育种的同时,加以有效开发利用,争取再培育一个新猪种。

终述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分布较广,类型较多,包括上海的梅山猪,松江,金山的枫泾猪,浙江嘉,平湖的嘉兴黑猪,江苏武进的焦溪猪,靖江的礼士桥猪,启东海门的沙虎闲猪等。太湖猪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额宽,面部微凹,额部有皱纹。如焦溪猪按皱纹多少,深浅可分为大花脸和二花脸。耳大皮厚,耳根软而下垂。背腰宽而微凹,胸较深,腹大下垂,臀宽而倾斜,大腿欠丰满,后躯皮肤有皱褶,全身被毛稀松,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奶头一般为8-9对。繁殖能力强,一般初产母猪每猪每窝产活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产活仔14头以上,断奶育成12头以上,初生重0.7千克,仔猪45日龄断奶窝重在100千克左右,2月龄断奶重9千克左右。6月龄体重约为65千克-70千克。适宜屠宰体重为75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7%.成年公猪体重140千克,母猪110千克左右。

太湖猪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产仔数最多的一个品种。它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品种内类群结构丰富,有广泛的遗传基础,肉色鲜红,肌肉脂肪较多,肉质较好,是一个具有优良特性的品种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部确定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现予公告,二○○六年六月二日太湖猪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