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历史
长期不断地进行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现在的蒙古牛。
原产地蒙古牛原产于蒙古高原地区。主要产区内蒙古多为高原和山地,现分布在内蒙古和黑、吉、辽等周边的地区,是我国优良的黄牛品种。一般海拔为1000~1500米,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6℃,年降水量150~450毫米,无霜期80~150天。境内土壤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和荒漠土。植被组成,大部为干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带,间有戈壁和少数沙丘。主要牧草为禾本科和菊科,间有豆科牧草。农业主要集中在黄辽灌区、土默川和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谷子、莜麦、大麦、糜黍、薯类等。
地理分布: 蒙古牛广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在内蒙古,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四个盟,即分布在湿润度在27%以上的干草原地区;在新疆,蒙古牛数量也多,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等地;在黑龙江,主要分布在嫩江、绥化和松花江的部分地区;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分布亦广。
品种特征本品种头短宽而粗重,额稍凹陷。角细长,向上前方弯曲。角形不一,多向内稍弯。被毛长而粗硬,以黄褐色、黑色及黑白花为多。皮肤厚而少弹性。颈短,垂皮小。鬐甲低平,胸部狭深。后躯短窄,尻部倾斜。背腰平直,四肢粗短健壮。乳房匀称且较其他黄牛品种发达。体重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自250~500千克不等。秋季牧草繁生、膘满肥壮时,屠宰率有的可达53%左右。泌乳期5~6.5月,年平均产量500~700千克。
蒙古牛头短宽而粗重,角长、向上前方弯曲、呈蜡黄或青紫色,角质致密有光泽,平均角长,母牛为25厘米,公牛40厘米,角间线短,角间中点向下的枕骨部凹陷有沟。肉垂不发达。甲低下。胸扁而深,背腰平直,后躯短窄,尻部倾斜。乳房基部宽大,结缔组织少,但乳头小。四肢短,蹄质坚实。从整体看,前躯发育比后躯好。皮肤较厚,皮下结缔组织发达。毛色多为黑色或黄(红)色,次为狸色、烟熏色。
品种性能蒙古牛成年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胸深分别为:120.9厘米,137.7厘米,169.5厘米,17.8厘米,70.1厘米,成年母牛分别为:110.8厘米,127.6厘米,154.3厘米,15.4厘米,60.2厘米。母牛平均日产乳量6公斤左右,最高日产乳量8.16公斤。平均乳脂率为5.22%,,最高者达9%,最低为3.1%。乳脂率随季节、月份而有变化,一般在5月份以后乳脂率开始下降,6、7月份最低,8月份以后又开始回升。中等营养水平的阉牛平均宰前重376.9±43.7公斤,屠宰率为53.0±28%,净肉率44.6±2.9%,骨肉比1∶5.2±0.5,眼肌面积56.0±7.9平方厘米。肌肉中粗脂肪含量高达43.0%。蒙古牛役用能力较大且持久力强,能吃苦耐劳。蒙古牛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终年放牧,既无棚圈,也无草料补饲,夏季在蒙古包周围,冬季在防风避雪的地方卧盘,有的地方积雪期长达150多天,最低温度-50℃以下,最高温度35℃以上。在这样粗放而原始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它仍能繁殖后代,特别是每年三四月份,牲畜体质非常瘦弱,可是当春末青草萌发,一旦吃饱青草,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膘满肉肥,很快脱掉冬毛。蒙古牛是我国北方优良牛种之一。它具有乳、肉、役多种用途,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草原放牧等生态条件。它耐粗宜牧,抓膘易肥,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肉的品质好,生产潜力大,应当作为我国牧区优良品种资源加以保护。
牧食习性蒙古牛春季采食的牧草种类主要为单子叶植物中的禾本科、莎草科 、百合科和鸢尾科植物。蒙古牛的采食活动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 。 气温低 、有风的天气有利于蒙古牛的采食 ,,不仅采食时间长 ,,而且采食也比较稳定 。相反 ,气温高 、无风或风小的天气有利于牛皮蝇的活动 ,,蒙古牛出现跑蜂子的现象 ,,严重影响蒙古牛的采食活动 。1
排泄行为蒙古牛的排泄行为与日采食时间、日采食量、日饮水量等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采食时间长 ,饮水量大时 ,排泄的次数也增多。蒙古牛平均每日排粪 10. 9± 0. 5次 ,其中冬季排粪次数最少 ,秋季排粪次数最多。春季和夏季排粪次数显著高于冬季 ,而又显著低于秋季。春夏季排粪次数则无显著差异。蒙古牛排粪次数白天和夜晚相差不多 ,均以秋季为最高。
蒙古牛平均每天排尿 9. 5± 0. 8次。冬季排尿次数最少 ,夏季最多 ,春秋季居中。经方差分析 ,三者达到了 0. 05的显著水平 。蒙古牛白天和夜晚的排尿次数基本相等 ,二者也表现为冬季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居中的变化规律 ,而且均达到了 0. 05显著性差异水平 。2